秦兵马俑的资料和历史故事
秦兵马俑的资料和历史故事:
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因迷信思想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陵墓。陵墓的选址定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为了修建陵墓不仅从全国各地调来了近七十万犯人,还从河南、山东等地征用了大量的农民扩充修建人数。除此之外秦始皇命令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要求李斯从民间征集数千名童男童女为他殉葬。李斯在接到诏书后深知这个任务的凶险,修建陵墓已经征用了大量的民工,百姓已怨声载道,如若再召集数千名童男童女,天下定会大乱,秦朝江山不保,倘若不征集童男童女,秦王大怒自己性命堪忧。李斯在接到诏书后夙夜难寐,若釜底游鱼心焦不已。后来在看屋内摆放的泥塑时忽然想到可以用陶俑代替童男童女的方式进行殉葬。于是,他立即上书秦王劝谏秦王改用人俑代替童男童女,并站在大秦江山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利弊。李斯的文笔口才自是没得说,一番劝谏后秦王同意了用陶俑代替童男童女进行殉葬,遂命令李斯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招集能人巧匠烧制陶俑。在秦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日常用的陶盆、陶碗等结构简单,李斯第一次召集的工匠因为没有烧制陶人、陶马的经验,烧制多次均未成功。第一次召集的一百多名工匠因此丢了性命,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一名年老的工匠在被杀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可以尝试将人俑分段烧制。之后儿子用这个方法成功地烧制出了陶人、陶马,老工匠的儿子以及第二批烧制兵马俑的工匠因此得以留住性命。
历史沿革: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2022年1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秦陵博物院合作在国际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秦兵马俑上新发现了一种多用途的复合材料。
建筑结构: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余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历史意义: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命的智慧;体现了秦朝的艺术水平;体现了秦始皇的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