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鲁迅先生

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庄严地声称“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之后,娜拉毅然走出家门。1879年《玩偶之家》在欧洲首演,娜拉“离家出走时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亦在后来惊醒了“五四”之后积极探索中国命运和出路的知识分子们。至此,娜拉”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了当时激进女性的效仿对象。

虽然《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易卜生“引起”了一场妇女解放的风暴,但《玩偶之家》却只是以娜拉出走为最终结局,门一摔,剧终了。至于她走了以后会怎么样,易卜生没有答案。他甚至轻描淡写:“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对此,鲁迅先生提出了一个世纪命题,并发出了一声旷世的质问,即“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先生是敏锐地觉察出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即如果口袋里没有钱,没有经济大权,则妇女出走以后也不外两种结局:一是堕落,一是回来。

我想,《娜拉走后怎样》不仅仅是对女人讲的,也是对任何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讲的。如果想脱离一个认为是束缚自己的机构或体制,而没有培养起独立的、真正能支撑起自己志向的知识和物质基础,那未来必定是很难的,甚至连“体面地”生存都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