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黑白片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被收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余光中先生认为雨中的台北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同时也强调“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20世纪70年代的台北只剩下黑白片。这种富有个性的表达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徐州一中的学生就当面向余光中先生质疑“中国的历史怎么是黑白片"呢?在摄影史上,人们经历了黑白照片、彩色照片阶段。黑白照片是摄影者运用造型艺术和摄影原理拍摄而成的,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感;而彩色照片则是在彩色相纸上晒印的照片,色彩丰富,视觉感强。余光中先生在这篇散文中借用黑白片,究竟要传达一种什么心情呢?
余光中先生如是说:徐州一中的学生问“为什么是黑白片,而不是彩色片,历史不是丰富多彩的吗”,同学们的问题是有水平的。台湾雨季长,大雨小雨下个不停,雨季无色彩,灰扑扑的,像灰美人来了,所以是黑白片。当时两岸阻隔,无法交流,无法知道大陆的情况。况且那时大陆正在闹文革,我们怕文革来到台湾,担惊受怕,心情抑郁,所以又是黑白片。那时有个外国记者安冬尼奥尼拍中国片,是关于中国农民、中国山水的,看到这些景象后,我的心里的失落是双重的。母亲去世了,大陆我又回不去了,过去的那些好朋友也已经不见了。心灰意冷,看什么都是灰色的,故而用了黑白片。
归纳一下,余光中先生提出了四条理由:第一,台湾的雨季很长,而雨天总是烟瀠檬、灰蒙蒙,这是实写;第二,担心大陆的政治运动波及台湾,心中恐惧,满眼都是黑白的;第三,安冬尼奧尼拍的片子传达的信息也是灰暗的,对故乡的失落,眼中的一切都是灰色的;第四,母亲去世,悲痛欲绝,一切事物、景物都失去了色彩。作为作者,余光中先生的解读是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