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来自江西省贵溪市的网友"臧大"提问:怎么才能不打骂孩子。

参考答案: 虽然大多父母已经不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话,但该不该打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争论的热点话题。此外,不给孩子发言权,要求孩子乖、绝对服从,嘲笑、轻视、评判或不理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诉求,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只是一味地惩罚、责备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重复上演着,这些做法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不低于一顿打。针对这些目前存在的父母教育中的常见问题,美国知名的教育家简•纳尔逊博士时,她畅谈了多年以来旗帜鲜明地倡导的非惩罚性积极养育的理念和方法。她表示,不论是美国的父母还是中国的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一切都为他们着想。爱本身没有问题,但父母常在爱的名义之下做着代替孩子思考、揠苗助长、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孩子等各种错位的付出,由此会带来很多问题。现今,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早就摒弃了“惩罚”二字。而这里提倡的非惩罚性养育,远不是“不打骂”那么简单,它指的是反对一切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恐惧并感到羞耻的父母的行为、语言和态度。比如当孩子“吃一堑”时,父母常常脱口而出“这回该吸取教训了吧”、“你最好坐在那里,好好想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这些顺带教训的口头禅都被列在在了惩罚的黑名单上,被认为是让孩子“长一智”的绊脚石。非惩罚性养育方式不等于让孩子放任自流,纵容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它强调父母应该创造环境,支持鼓励孩子探索其行动的结果,从中学习并茁壮成长。虽然即便受到惩罚,大多数孩子也能正常成长,但如果父母处理问题时注意尊重孩子,着眼于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从小鼓励他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只让他为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肯定会成长得更棒。孩子犯了错误,都会伴有一定后果,一般这些后果本身都会对孩子有所作用,但父母此时的言行和引导很关键。如果是积极的、非惩罚性的,将最大程度地促使孩子自主反省并从错误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但更多的父母用不许看电视,禁止出去玩等作为惩罚,让孩子以此为戒。但事实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受到的惩罚——损失了看电视、出去玩的机会,已经补偿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自己可以不用再对此进行任何反省了。作为杰出的婚姻、家庭咨询专家,简•纳尔逊博士亲自面对过成千上万的父母的困惑。很多父母都会问“为什么要强调非惩罚性呢?惩罚不正是让孩子守规矩的最好方式吗?”她的回答是:“实际上,惩罚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并感到羞耻。有些孩子在觉得害怕和丢脸时会表现好,但这也剥夺了许多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为犯过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养育的真谛应是在宽容和鼓励的氛围中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