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挡d挡+-是什么意思
D挡旁边一般都会有“+”“-”号,其实这是表明这个汽车是手动挡自动挡一体,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变换,如上坡或者起步的时候。+号的意思就是加挡,反之,“-”号的意思就是减挡,在起步的时候调-号,而在速度稳定的时候就调到正常的挡位,这样可以降低油耗,节省开支。
同样的,如果在上坡的时候,感觉车子动力不足时,要减挡,这时也调整到手动模式,在抵挡的时候上坡。其实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如果在正常行车的时候,感觉车速太低,可以拨+号,车子的挡位就可以加上去,同理若速度太快,也可以选择-号来给车子降挡。
手自一体的变速箱还是有较大作用的,它可以自动根据车速来选择合适的挡位,而不用车主来回改变档位了,确实使开车变得很容易。
相关内容
-
自动挡c1和c2的区别
自动挡c1和c2的区别,,1.c1和c2的含义不同。C1是手动变速器小型车辆的牌照,C2是自动变速器小型车辆的牌照。2.c1和c2的培训费用不同。C2比C1贵,因为自动档的教练少,手动档的教练少,维修费用高。此外,自动档的学员比手动档少。这样一来,C1的考试费用比C2便宜一点。3.c1和c2的测试难度不同。C2和C1只是不同的测试车辆。C1驾照为小型手动车,C2驾照为小型自动车,且检测项目相同。4...
-
自动挡和手动挡的区别
自动挡和手动挡的区别,,1、脚下的区别手动挡有离合器踏板,自动挡没有离合器踏板。并且,自动挡刹车踏板稍微居中一点。2、挡杆与档位的区别手动挡档杆是圆形的,变化不大,档位分布为王字形。自动挡,挡杆形式多样化,分为旋钮的,拉杆的,档位分布是直排分布。3、便利性的区别开自动挡的车,上车打火,挂挡,踩油门就能跑,踩刹车就能停,行进中不用来回换挡。开手动挡的车,上车打火,踩离合,挂档,松离合,踩油门,弄不好...
-
促织和变形记异化的原因
促织和变形记异化的原因,,《促织》异化的原因:因为在民不聊生社会里,人的生命甚至不如一只蟋蟀,更何谈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权利!一只小小的虫子,成为操纵百姓命运的生死神!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危机、孤独、压抑、灾难,成名之子才会异化。《变形记》异化的原因:因为现代化的大生产把“物”异化为统治人的、与之敌对的异己力量,最终使人也变成了“物”,这是人的异化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
目送心得体会200字
目送心得体会200字,,1、近,阅读了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原本懵懵懂懂的人生似乎凭添了无数的感慨。2、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的笔调,朴素的方式,与我们分享她生命中最真实的感触。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生死别离的思考,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让我懂得了珍惜目前的种种拥有。3、《目送》为什么会让我如此的感动,这是其实是源于作者在书中生动的描写,当她在机场送儿...
-
未来的世界600字优秀作文
未来的世界600字优秀作文,,早就听说22世纪科技发达,我迫不及待地搭乘时光机来到了22世纪。我降落到了一个极其荒凉而又炎热的地方,放眼望去是无穷的戈壁,连一丁点绿色的植物也见不到。远处一条河床已经干涸,动物的尸骨处处可见,由此可以想像得到原本这是一群欢乐小精灵玩耍的地方。不时地刮起一阵沙尘,原来蔚蓝的天空也不见了踪影……我诧异地想:这不是二十二世纪的地球吧,难道是我来错地方了?这时,一群骨瘦如柴...
-
目送读后感3000字大学
目送读后感3000字大学,,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
-
自动挡手动挡区别
自动挡手动挡区别,,1、换挡不同手动档和自动档的驾驶肯定是不同,手动档的汽车在驾驶的时候需要根据车速不停的换挡,而自动档则很舒服,档位是自动切换,这也是手动档和自动挡最大的区别。2、起步不同起步的时候手动挡的汽车需要踩下离合和刹车,然后挂上一档后丢下刹车和离合慢慢启动,自动挡则很简单,只需要挂上D档后给油门即可起步,手动挡会存在熄火的情况。3、停车不同手动档的车在停车的时候需要同时踩下离合和刹车,...
-
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
-
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
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
-
对保护环境的看法400字
对保护环境的看法400字,,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句话,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句话呢?记得我有一次去外婆家,外婆家里都干干净净的,却有一股酸酸臭臭的气味从窗户传过来,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小河,只见那条小河浑身发黑发臭,风一吹,臭味迎面扑来,使人不得不紧紧捂住口鼻,而且还有许多纸袋在河面上飘着,这条河怎么会这样呢?我带着疑问去问了外婆,外婆他说“在我小时...
-
《雷雨》角色介绍
《雷雨》角色介绍,,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
-
蝙蝠和雷达提出五个问题
蝙蝠和雷达提出五个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
-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学设计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PPT图片呈现——从前的家乡 观看图片通过从前的样子看上面这几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你想回到过去生活还是就生活在当下?感知今天幸福生为什么呢? 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 探究与分享:和奶奶看相片…… 周末,赵东阳看见奶奶拿出家里的老照片在翻看。他很好奇,凑过去跟奶奶一起看。 小东:奶奶,您这是...
-
纪念白求恩4段中心句
纪念白求恩4段中心句,,1、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2、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3、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4、第四段重点句:“我...
-
爷爷的餐桌读后感
爷爷的餐桌读后感,,文章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隔半个月才吃一次肉,而邻居家则天天都吃肉。于是,我问妈妈为什么他们天天都吃肉。妈妈把我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带我打了一天工,赚的20元钱,买了肉吃。这是,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邻家的餐桌上的答案。那年我11岁。一个11岁的孩子都懂得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那比他大的我们呢?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困苦,只会享...
-
叮叮当当读后感
叮叮当当读后感,,丁丁是在当当走失后的第五天突然消失的。 这天,在梦幻般的晨雾里,丁丁流落到了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好心的盘锁夫妇将他收留,真心实意地照顾他,还帮他四处寻找家,寻找弟弟。有一天丁丁和大叔去放羊,有一头羊引起了他的兴趣,这是一头双眼都瞎了的盲羊。它总是跑在羊群的最后,因为它看不见,它只能用耳朵去听前面其他羊跑动的声音,然后跟着声音走。大叔告诉丁丁,有一天山上突然来了两头狼,狼冲向盲羊的...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作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作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作者是龚自珍。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己亥杂诗》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
-
十六年前的回忆按照什么顺序
十六年前的回忆按照什么顺序,,“《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是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作者在这篇回忆录中,想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和令人敬仰的英烈形象,还是一个慈爱淳厚、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