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 短评 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讲什么

网友提问:

《地球最后的夜晚》怎么样?

优质回答:

我觉得是个很棒的尝试。

明明是自己看不懂,非得说人家是个烂片。

一开始说得还不太有底气,结果看不懂的人多了,看不懂的都站了出来,这个时候看不懂就不再成为羞耻,反而是一种“态度”了,甚至是以此为荣了。

类似“我看不懂我骄傲。” “浪费我50块电影票钱。”这样的发泄甚嚣尘上。

我就日了狗了,人家没有逼着你去看啊,一旦电影与你想象的不同就开始骂街?那么在乎这个电影票钱的话,不会提前做做功课吗?先了解了解导演的来历。然后再去想这个电影大概会是个什么路数。

导演走的就是这种风格有错吗?人家就是靠这种风格出名的。一共也就拍了两部,一个《路边野餐》,一个《地球最后的夜晚》,拍的都是凯里。

偌大的中国,连一部先锋一点的文艺片都接受不了,还能指望它有啥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地球最后的夜晚》片名来自智利小说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一本书。创作灵感来自夏加尔的画作、莫迪亚诺的小说和保罗·策兰的诗句。由毕赣自编自导,汤唯、黄觉、李鸿其、陈永忠主演。2018年5月15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前,淘票票想看人数三十多万,猫眼想看人数二十多万!能买到跨年点的电影票,然后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看,一起亲吻跨年,成了很多人口号!预售票房突破1.5亿,成为2018年国内影片票房预售榜单第四。大部分观众被营销策略带进了电影院。如果说元旦档什么影片最疯狂,我相信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当天,观众在观影之后就给出了差评,“看不懂”、“烂片”、成了影评的关键词。上映开场时电影院满座,开场几十分钟观众走了四分之一,散场时还剩三分之一。豆瓣评分断崖式下跌,从最初的7.3分跌到6.8分再到现在3.7分,情侣们抱着看浪漫爱情片的心态去观影,却发现原来是艺术片,更是一部自己看不懂的片,感觉就是被骗了,心情不好自然大骂一番。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其他网友回答

昨天评分5.4,今天评分3.4!

我不知道说什么,可能大部分人跟我一样看不懂!

当然,这部电影也没有打动我,上映的时机是不错的!

毕竟道行太浅,领悟又差。

镜头运用可圈可点,有几处很明显的镜头硬伤,被滥用的长镜头,不知意义何在。

前后两段70分钟由2D转3D来表达由现实入梦境,仪式感很强。

预售过亿大概全是被片名所诱骗,看完一脸懵也是意料之中!

我看不懂所以我尊重,但并不喜欢。

其他网友回答

还是喜欢的,视觉和音乐近乎洗脑,制作精美程度堪称华语顶级。在破碎的时间在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心之间徘徊和重组,黄觉的无数次déjà vu也造成了观众déjà vu,所谓“致幻”大概正是来源于此。

两段式结构依靠3D长镜头区隔,总体来讲比我个人预期高一些:“3D”构建出多重仪式感,其结构性、主题性作用都是比较明显的,并非可有可无;至于“长镜头”,虽然确实有主题层面的必要性,但各个场景之间缺乏内在的诗性的、精神性的关联,这导致后半段看上去更像一场用某种格式封装起来的游戏,一如导演对塔可夫斯基的花式“调用”也显得有些潦草,让宝贵的观影经验未经咀嚼地曝露出来。总体看瑕瑜互见,是年度最宝贵的影院观影体验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这部艺术电影经历了预售票房过亿的神话,然后又经历了上映之后口碑断崖式的下跌,这到底是谁的责任,恐怕是电影定位与营销错位造成的。

一吻跨年

说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说到这部电影的幕后推广团队,“一吻跨年”这个创意非常好吸引了非常多的观众去看这部电影。但是为什么会让这部电影对观众有如此大的反应呢?因为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是艺术片,文艺电影注定不是像商业片那样属于大众的狂欢。假若吸引了一大批非本片的受众来观影,那么反弹的力度也必然会更大,所以现在这种情况并不是电影真的很烂而是和预期差距太大。

文艺电影挑观众

文艺电影是特别挑观众的一个种类,其原因在于导演会采用非一般性商业片的叙事技巧以及镜头语言讲一个非一般的故事。这也就直接到导致了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但是一般人会完全不知道导演在说什么。

听风者说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导演毕赣之前的那部《路边野餐》,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你没有办法接受那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也不会在你的观影名单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