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代安史之乱主要发动者是安禄山和谁

网友提问: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是如何一步步迷惑唐玄宗并取得其信任的?

优质回答:

安禄山通过三个手段取得玄宗的信任

?

1.?曲意逢迎玄宗亲信

?

安禄山狡猾灵巧,精通谄媚,最会巴结越人。凡是玄宗派遣使者过去视察,安禄山无不曲意逢迎,爱财的给重金,爱色的给美人,使者回报的都是一片赞美,夸奖他治军有方,公忠体国,耳旁风吹多了,玄宗对他发满意。

?

巴结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家族,安禄山深知爱屋及乌的道理,巴结杨玉环,认了干娘,跟杨家三姐妹兄妹想称。可以自由出入宫禁,这完全不当外人。枕边风的威力更大,玄宗对他更信任。

?

2.?结交朝臣,利用李林甫专权的时机

?

安禄山是营州的胡人,今天的辽宁朝阳一带小部落,母亲的职业比较特殊,跳大神的神婆,带着他改嫁给姓安的突厥人。在突厥与唐王朝的边境冲突中,他后爸被唐朝的军队打的溃散,安禄山裹挟期间,顺势投了唐王朝。

?

安禄山以一个胡人的身份一步步爬上唐王朝的最高军区的负责人。他自身的手段固然巧妙,可重要的是他赶上自身钻营的好时代。唐朝虽然兼容并蓄不歧视异族,可指挥军队的最高将领一直是汉人,这些将军从中央外调出去,镇守边疆,功勋特别卓著的人,再调回来任宰相,所谓的出将入相是也。这些重臣既能镇守边疆,又能坐镇中枢,文韬武略,是大唐盛世培养出来的精英。唐朝前期军队必须是汉人做正职,保证军队的控制权。

?

玄宗时李林甫任宰相,溜须拍马上位,最怕有能力的人升迁,威胁自己的地位,开始用重用安禄山这样不通文墨的番人,这样即使在边境建立再大的功勋,也不能入相,不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李林甫极力保荐番人出任边境将领。

?

李林甫老奸巨猾,安禄山对他很是畏惧,不敢太过放肆。安禄山上道又会来事,李林甫也自认能拿得住他,一直在推荐他,一个跳梁小丑威胁不到自己。玄宗最信任李林甫,安禄山的平步青云离不开当朝宰相的保举。

?

像宋璟、张九龄这种级别的宰相在位,一定不给安禄山升迁的机会,敢蹦跶会立马拍死。安禄山还是个军队小领导时,带领部队冒进全军覆没,张九龄坚持斩了他。玄宗不肯。

?

3.?利用玄宗本身昏聩

?

巴结玄宗,除了伺候好玄宗最信任的宦官、最宠爱的妃子,打点好最信任的朝臣。对玄宗自身的巴结更是不遗余力。

?

安禄山伶牙俐齿,聪明乖巧,风趣幽默,出乖露丑讨玄宗欢心,任何一个有气节的士大夫谁也不会拌小丑博君主欢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玄宗畏惧大臣因为大臣抱着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信仰,而安禄山这皇上大于一切,玄宗当然喜欢他。

?

自古皇帝不喜欢太子,玄宗皇帝当了40多年,太子逐渐年老,心理是会不会咒自己老爹早死,大臣们看玄宗一把年纪,也都开始巴结太子,想着太子即位后自己的前途。玄宗厌恶却无法名言,安禄山敢怼太子,声称只知有皇帝不只有太子,这马屁拍的对口。

?

玄宗一朝发生的科举舞弊案,安禄山屁颠屁颠的去打小报告,玄宗处理了一批人,且对安禄山的一片赤胆忠心印象深刻,认为忠臣。

?

进献祥瑞,搜刮民脂民膏进献这些常规操作自不必说。玄宗耽于享乐,对奇珍异宝自然笑纳了。

?

安禄山的野心也可以说是玄宗亲手喂大的。

?

从742年安禄山出任平路节度使,到两年后兼任范阳节度使,当时唐朝一共九大军区,安禄山一人兼任两大军区节度使。

?

到750年,封东平郡王,李靖多大的功劳才封卫国公,安禄山何德何能能封王,以唐朝的兵力之盛,安禄山手握两大军区兵力,对东北小部落奚部落、契丹部落用兵,竟然被打的找不着北,有次差点把命丢了。

?

可见玄宗已经老糊涂了,名与器轻易与人。只一味的树恩却不立威,想的是我给他这么大的恩德,他一个小番人还不对我感恩戴德,以死相报。

?

安禄山没有感恩的心,只有被养大的胃口。

?

封王之后,他又要了河东军区,玄宗立马封他河东节度使,一人掌握帝国三分之一的兵力。他又要全国战马的管理权,玄宗二话不说又给了。他又要宰相,因为不识字被杨国忠劝阻,安禄山大怒,真是升米恩斗米仇的典范。玄宗还跟他结成儿女亲家,送他豪宅且亲自监工。

?

安禄山养了一批死士,蓄养战马,储藏兵器,全国都知道安禄山要反,玄宗把说安禄山反的人全贬了,又派使者去安抚安禄山,生怕他受一丁点的委屈。

?

755年,安禄山愈发跋扈,见朝廷使者不跪,他准备好了,不用再装孙子了。

?

玄宗求仁得仁又有何怨。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本为胡将,虽因李林甫一记昏招而得以获得发展空间,但他之所以能够受到唐玄宗的信任,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装傻充愣,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出一副心思简单的样子;二是脸皮够厚,深知杨贵妃得宠的他懂得走后宫路线;三是收买官员,完全杜绝了于自己不利的消息传入皇帝耳中。有了这三点,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唐玄宗也未对其产生疑心。

△安禄山

装傻充愣,装出一副头脑简单的样子

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唐朝最初虽用胡将,但也防胡将,从不让其独自掌兵,然而就因为李林甫一记昏招,使得安禄山获得了壮大的可能。不过,想要在汉人为主的朝廷中获得重用,至少要消除皇帝对胡将的防范之心,于是安禄山便选择了装傻充愣,博取皇帝信任。

△在装傻充愣方面安禄山是个好演员

为了迷惑唐玄宗,安禄山在朝廷中完全装出一副未经开化的野蛮人形象,使得唐玄宗对其的印象总停留在淳朴、憨厚、简单方面,认为其并没有什么花花肠子。就这一点来讲,安禄山算得上是个好演员了。

例如在上书朝廷诉说自己的忠诚时,他的文章并不如汉人官员那么辞藻华丽、气势磅礴,不但直截了当,甚至有些可笑,甚至像市井小民那样诅咒发誓。而作为一个“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的大胖子,在行走都不便的情况下,却经常在李隆基面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来讨得皇帝的欢心。

△安禄山为取悦李隆基无所不用其极

又如在皇帝带其参拜太子时,他又装作不知“太子”是什么,直愣愣的问道“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唐玄宗解释说:“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安禄山才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但还是说道“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

面对这样一个“淳朴、憨厚”的人,皇帝又怎么可能对其起疑心,于是“玄宗尤嘉其纯诚”,安禄山开始获得重用。

脸皮够厚,坚定的走后宫路线

安禄山深知杨贵妃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因此他除了直接讨好皇帝之外,还通过后宫路线,讨好杨贵妃,从而实现“曲线救国”。而为了讨好杨贵妃,安禄山简直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脸皮够厚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唐玄宗和杨贵妃

要知道安禄山可是比杨贵妃大16岁的,然而为了讨好杨贵妃,他竟然请求李隆基允许自己当杨贵妃的养儿。而对此,安禄山显然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此后他每次入朝觐见均是先妃后帝,李隆基对此感到奇怪,于是便问其原因,安禄山则欣然回答“蕃人先母后父”,这直率的回答顿时令李隆基龙颜大悦。

一次,杨贵妃过生日,安禄山前去拜寿,而杨贵妃则用绣绷子绑住安禄山,欢呼动地。唐玄宗奇怪,于是派人前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回报说“贵妃与禄山作三曰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而这也勾起了李隆基的童心,于是欣然前往,极乐而罢。此后,宫中均称安禄山为“禄儿”,任其来去自由。一个300多斤的大胖子,整天被人呼作“禄儿”,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安禄山的脸皮足够厚

凭借着杨贵妃的耳边风,安禄山此后更获李隆基宠信,他向李隆基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唐玄宗没有疑虑便授给了他,最终竟然以胡将的身份做到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收买官员,屏蔽对自己不利的声音

除了不择手段的取信于皇帝和杨贵妃之外,他还非常懂得利用朝廷和地方消息不通的优势,在朝廷派员到地方了解情形时,安禄山不惜以重金予以收买,使其回朝后尽说自己好话,从而使得朝廷获取的信息失真,使得言论始终对自己有利。

△安禄山

早年间,于是忠臣张利贞作为河北采访史到平卢,安禄山便“多出金谐结左右为私恩”,张利贞回朝之后果然“盛称禄山之美”,朝廷在信息失真的情况下,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安禄山反而因此被提拔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而在塑造战功方面,安禄山又是报喜不报忧,甚至利用熟人关系,对契丹酋长大摆鸿门宴,“大置酒,毒焉,既酣,悉斩其首,先后杀数千人”,然后用向朝廷谎报战绩,从而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为了一个队朝廷忠贞不二,又能征善战的良将。

△安禄山完全取得了李隆基的信任

后来,在安禄山实力大涨,坊间流言四起之际,宰相杨国忠认为安禄山将反,于是向李隆基建议应该提拔安禄山为宰相,削其兵权。而由于固有印象,唐玄宗还是决定先派人去看看,于是“使中官辅璆琳赐大柑,因察非常”,而安禄山再度重金贿赂,结果使者回朝,对皇帝盛言边境无恙。

也正因为这种情报失真,导致朝廷对安禄山始终没有疑虑,甚至就在安禄山谋反前夜,在传言已经漫天飞舞的情况下,唐玄宗仍然坚信安禄山不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