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是什么年代修建的

汉书·河渠志中记载,郑国渠是西汉“开平郡县之灌溉之渠”。河渠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境内。在今贵池区西南方25公里处,位于贵池区和淮南市安远县交界处。郑国渠渠首在今淮南市安远县西,沿太公堤南行2公里后在石头城(今淮南市安远县石头城)北行300米处,即淮南市安远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渠首东南沿太公堤南行约100米后,至西王村(今西王村村委会)东南约10公里处(南王村属淮南市安远县管辖)。

1、郑国渠形成原因

郑国渠的形成,源于西汉时期的“开平郡”。汉代“开平郡”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封国。东汉永平八年(73年)设置安远郡。该地区与今池州、铜陵等地之间隔淮河而望,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为丘陵地貌。在当时的地形条件下,安远县所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系发达且水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安远县成为当时蜀地著名的产粮区。而这一区域也因为“开平郡县之灌溉之渠”的命名出现了“渠”字音与“田”音的区分。

2、渠系沿革

战国时期,秦国的河西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秦将白起率领河西郡和河东郡兵马三万人,在今西王、王坝一带开凿渠道十余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郑国渠被项羽率领的秦军摧毁后,到了秦朝末年的战国时期已不再存在。秦统一全国后再次修建了郑国渠。

3、渠口方位及位置描述

渠首为南接江淮分水岭郑国故城的一条南北走向河流。其位置大致为:由西向东经过:南桥-双桥-大沟-石头城(今北斗乡西王村村委会)-白庙(今西王村村委)-青庙-大沟-白庙(今白庙乡西王村村委会)-三庙-大沟-三庙-大沟-白庙-黑山-王山(今杜集乡三庙村)-三庙-大沟子(今杜集乡大沟子村村委)-白庙(今杜集乡白庙村村委会)-白庙-大沟(今杜集乡大沟村村委)-长沟-白庙(今杜集乡长沟子村村委会)-朱村-刘集村-白庙(今白庙村村委会)-白庙-大沟(今杜集乡红庙村村委会)-南桥-太公堤(现西王村村委会)-白庙(今淮南市潘集区大黄村村委会)-陈集-小沟(今小沟乡陈集村村委会)-杨庄-小沟(今小沟村村委会)-杨庄-刘集-大沟(今杜集乡大沟村村委会)-大沟-大沟子(今杜集乡大沟子村村委会)-西庄-东王-西王(今杜集乡后河村村委会)-潘集(今淮南市潘湖区西曹镇小辛庄村委会)-葛墩;张庄-南桥-石头城(今杜集乡南大桥及接线工程)-黄集–白庙–徐集–杜集乡大沟–王山(即安远县白庙乡孙圩水库)-白庙-徐圩、张庄、白庙等村庄。整个郑国渠渠口位于境内中部丘陵地带,基本处于一个盆地之中。

4、郑国渠修建原因及年代

据汉书·河渠志记载,郑国渠修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淮水泛滥不能灌溉。西汉时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非常严重,西汉**为了解决淮水泛滥的问题,向全国各地征发人力、物力兴修水利以治理水患。汉武帝即位后为了解决淮河流域洪灾泛滥问题,再次征调天下之人和物力兴修水利。郑国渠工程始于西汉元鼎三年(前111年)冬五月间,经五年完工。其修筑原因为汉武帝“始自淮南郡广作水渠”,目的是“以导淮之水”而不是“以通淮水焉”而不是为了使淮水泛滥“复归于淮水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