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中国

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跨径的公铁两用特大桥,于1993年12月建成通车。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成为一座经典的旅游景观桥梁。它不仅是一座跨越钱塘江水域的大桥,更是一座承载了国人光荣与梦想的历史丰碑在此,为您讲述钱塘江大桥背后的故事。

1.钱塘江大桥之父

钱塘江大桥的主桥长3300米,采用公路-铁路-地铁多种模式,采用斜拉桥+悬索桥+连续刚构体系,是世界上首座双层公路悬索桥。从主桥到引桥长1320米,跨径532米,桥型新颖独特。正是在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主持下,钱塘江大桥才得以顺利建成。

2.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钱塘江大桥最大的难点,就是它的跨度和所面临的环境,尤其是它的河床地貌对江面的影响,如何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下,达到“不出问题”的桥梁设计,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钱滨人把这一难题称为,“一座成功的大桥必需要面对的”。当然,他也不讳言,他也面临着技术上的难题,比如说,桥墩太深了,需要建造一种沉井;航道桥也需要建造沉井,航道桥墩高达108米;此外,还需要建造桥梁钢结构和梁体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技术、中国经验无法解决的。而正是这些难题的挑战给了胡秉文极大地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正是这些困难的挑战才最终实现了钱塘江大桥项目的立项和施工建设任务。

3.设计之初的困难

我国从1949年建国后,第一座大跨径公铁两用桥梁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规划、设计、建设的。1958年,铁道部决定建设杭州湾跨海大通道,其起点、终点分别是浙江嘉兴和宁波。为此,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和铁道部成立了“桥梁科学研究所”,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桥梁没有技术含量,不具备施工条件,所以一开始都很谨慎。

4.“钱塘江三叉戟”之说

关于钱塘江大桥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说法:“钱塘江三叉戟”。这个说法是在桥塔上加了两个圆盘。第一:大桥的设计方案叫“三个水平分水墩”,由三座分水的三座塔基和一个斜拉桥组成——塔高为79.5米。如果加上两个中间的斜拉桥,这就是当时人们口中的“钱塘江三叉戟”(图4),它比第一和第二组加起来的长度要长7.6米(见图5)。第三:主塔为斜拉桥,共有两个主塔,其中大塔高58.4米,小塔高62.6米,两小塔之间净空为12.5米。也有另一种说法:由于三座塔基全部位于江中,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三角”形空间(图6),再加上江面宽阔、流速平稳;还有更巧妙的一种说法:为了方便船舶行驶和避让急流与暗流、大浪,三座墩均采用倒梯形布置在主塔上(如图7所示)。

5.建桥团队为何不留名字?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钱塘江大桥的建桥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可是,钱塘江大桥建设完成后,没有一位参建人员、没有一处名称登记入册,更没有一块奖牌奖状留在史册上,而是在建桥团队成员的姓名后面注明他们所做的工作,从而激励大家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些名字中包括:陈正湘、刘新云、陈道兴、徐志宏、陈永良、周学启、胡厚宣、王道山、李长宁、韩春立、丁文琪、张守仁、梁启顺、李炳成、叶正青、吴明法、韩春生、曾成宇、汪鸿钧、吴元和、王道泰、刘连生、徐正福、张金生、张长来、徐志远、王洪华、彭志敏、周成生、杨国才、周树民等人。所以说:钱塘江大桥,这位“中国桥梁史上第一人”背后,还有着一个特殊的建桥团队名字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