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什么意思

相传为西周周公所作谥号。除了皇帝、王子、大臣,死后还可以有谥号。

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往往很难用三言两语表达清楚。所以为了方便古人,一个人死了,就给他谥号。基于他们的道德事迹,用一句简单的话或几句话就能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标题,可以用来概括这个人一生的主要行为和贡献。当然,有时谥号可能与当事人的生平事迹不完全相符,这是必然的。例如,秦桧的谥号长期以来一直是“忠诚敬业”,经过反复修改,谥号终于“残酷”了。

在古代的谥号里,人们对人的一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一个字,很简单,比如(平为谥号)、(穆为谥号)、(艾为谥号),也有两三个字,比如赵武灵王(武陵为谥号),魏(安立为谥号)。如文、吴、明、睿、康、景、庄、玄、易等都是褒义谥号;惠一般代表平庸;李、凌、杨都是贬谪谥号。

谥号,诸侯大臣,一般死后由朝廷加封;皇帝的谥号一般是在继承人皇帝的参与下取得的;末代皇帝的谥号是下一个朝代的皇帝追赠的,或者说谥号是遗民政权加的。比如明朝崇祯皇帝的谥号被南明弘光政权(斧王)封为“司宗”,被清朝贬为“萧庄猛帝”。

后来除了皇帝,一般用两个字。比如诸葛亮谥号忠于吴;岳飞谥号先是武穆,后改为中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司马光的谥号是郑文;范仲淹的谥号也叫郑文;曾国藩的谥号也是郑文。

除了被朝廷封爵的谥号之外,后世还有私婚。一般大书生或重要人物死后,其亲友或学生弟子为其加谥号。比如东晋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就污蔑他为“景介先生”;张载死后,他的弟子们称他为“明成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