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飞时的特点

瓢虫有雌雄之分,以雌虫在植物上产卵为主,而雄虫多在田间自由交配,一般在温室、果树、蔬菜上比较常见。瓢虫取食能力强,是植物病虫害的主要天敌之一,以其对植物的危害,也是多种害虫防治的重要靶标之一。成虫主要取食蚜虫(成虫寿命很短,只有3~5天)、叶蝉(如叶蝉、黄刺叶蝉等)、小菜蛾(有刺,如小菜蛾等)和瓢螨(有刺,如瓢螨等)等害虫;幼虫期是从卵孵化到蛹出蛹期。在这一时期昆虫主要通过取食植物叶片上的汁液来补充营养和刺激神经系统兴奋,而不能像蛹或成虫一样蜕皮吸食。因此有研究表明瓢虫在这一时期不会取食植物的叶片,也不容易通过取食作物来获得养分,对昆虫有一定影响。

1、以雌成虫为主,雄虫为害区主要集中在菜田及果园,通常成虫于傍晚至次日清晨陆续在田间出现。

在卵孵化期,雄虫与雌虫都不排挤卵粒,通常不进行交配,而是继续将卵粒孵化出幼虫,然后通过多次反复的飞行活动交配,最终达到再次产卵的目的。但有的品种在田间出现成群成虫时,一般雄虫与雌虫不能互相交配,只有个别品种在田间出现零星雌虫时才会进行交配。由于雄虫为口器食性很强,对多种害虫均有捕食能力,所以其危害较严重。随着气温升高等条件刺激,雌性成虫将开始不断地向高处进行迁移,并开始出现集中食性杂乱等现象。由于瓢虫喜欢隐蔽,其扩散比较缓慢,一般多选择在晚上出现较多的时间进行捕食与危害并不明显,因此,人工防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由于天气因素及气候因素变化对防控工作造成影响,如冬季气温低、光照不足且昼夜温差大、雨雪持续时间长等问题将成为控制其发展的障碍之一。

2、为避开风雨和天敌,交配后在地面羽化前一般不转移群居,仅偶尔聚集在一起互相交配,雄虫会与雌虫交尾产卵。

雌虫会选择在地面羽化,并把卵产在土壤中,这是其交配产卵的关键时期。通常情况下,雄虫都会选择靠近地面的草叶或树干为交配处,交尾产卵后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不再转移群居。当蚜虫产卵后雄虫逐渐减少至接近于消失。在发生较多的情况下雌雄交配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如发生较少时往往就不会发生雌蚜了。若害虫发生比较集中时则更容易出现交配现象。当害虫普遍发生后,雄虫便转移到附近有天敌的地方产卵。

3、通常情况下雌虫不会交配,只会产卵一次。

雌虫在不同的种类上繁殖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一般雄虫一般会在田间、大棚或温室内自由交配。在夏季温度较高时,雄虫也经常在蔬菜上,特别是大棚内。不过瓢虫并不会以排泄物和腐殖质为食,只将叶片吃成灰后再吸食掉叶肉,因此这类昆虫对植物本身比较无害。但到了秋季温度下降较快时,雌虫则会开始以取食植物为食,导致其取食能力降低,进而导致幼虫死亡率增高。

4、在瓢虫的繁殖期中,雌性瓢虫和雄蚜比约为5:1或4:1左右。

瓢虫一年可产4代,数量少则只有2代,多则40多代。雄虫产卵期一般为10~15天,卵期至卵孵化前为10~15天。雌性的瓢虫产卵以单性雄蚜为主还会有大量雄蚜聚集产卵的现象。瓢虫对其他昆虫有较强的趋向性,主要以捕食性昆虫为主,如瓢虫黄蚜、草蛉、瓢甲蛉等;对取食性昆虫的食性则与其取食植物的量有直接关系。一种常见的瓢虫品种——蚜小蜂的食量约为瓢虫体重的2%~4%;另一种常见的瓢虫品种——小粉蚜的食量约为瓢虫黄蚜、草蛉、螨类等的食量约为瓢虫黄蚜、蚜小蜂和螨类的食量约为瓢虫黄蚜、螨类、家畜类的食量约为瓢虫黄蚜和螨类的食量约为瓢虫黄蚜和螨类。目前生产上常见的昆虫品种都有大量食性与瓢虫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