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中国历来对龙就有特殊的感情。黄帝一统天下后,从各个氏族各自的图腾动物身上取其某一部分,根据想象用熊头、蛇体、马嘴、鹿角、鱼鳞、鹰爪、虎掌、蚩尤尾综合而成的,称黄龙,体现各部族融合、团结的象征。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中国自古以来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 《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知舞龙这种活动在春秋时已经流行。

  在民间,人们认为龙是“九江八河五湖四海行雨之神”,因此,每逢大旱之际,人们便会用各种仪式到龙王庙内祈祷,以保佑龙能普降甘霖。舞龙的这种祈雨功能,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并且构成了某些地区舞龙兴起和发展的源头。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传统舞龙作为一种民俗事项,在民间民俗活动中生存、发展,并履行着民俗活动赋予的任务。民间活动中的舞龙运动往往集求雨、求子、娱乐、辟邪、纳福等多种信仰习俗于一身而发挥多种功能。

  由于舞龙之灯是可以各地游走,并且舞龙过程中,锣鼓喧嚣,可以制造声势,舞龙本身包含着祈福辟邪的要义,自然又成了当日全部活动的重头戏。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舞龙活动源于原始图腾和祭祀舞蹈,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原始图腾和祭祀舞蹈,它已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象征,逐步升华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如今中国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龙的风俗,新年春节,迎神赛会,皆少不了以金龙银龙助阵,比舞狮更热闹和生色。

  近年来,舞龙运动在“龙文化”背景下,舞龙已发展成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完美、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象征喜庆吉祥、欢乐幸福的舞龙运动也已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目前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大众体育项目之一。

  舞龙运动在今天更是成为表现世界华人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重要手段,成为维系华夏民族文明的精神纽带。舞龙运动的这一重要文化功能,对于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香港、台湾、东南亚,以至澳大利亚、欧美、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