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战国主要作战方式有哪些?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战争实践和军事斗争,有着丰富而又生动的实践内容。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史、政治史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许多重要遗址和文献。随着科技进步和战争形态的演进,在战争理论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由于战争史、政治史等诸多领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古代战争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看待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发展演变?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它给军队建设、作战效能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呢?
1、古代战争的主要模式是武力较量
我国古代的战争模式主要是武力较量,是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来作战的。在战争年代,军队是打胜仗、打赢战这类最主要的作战力量,主要依靠个人、家庭和部落的力量来实现。同时,军队也是在一定的军事指挥体制和作战体系下对其他作战力量进行指挥和协调的。春秋时期的“伐谋”,春秋后期的“伐兵”和战国初期的“伐霸”,主要是以武力方式来夺取胜利的军事活动和历史事件,是不以战争结束为目的的。而在现代战争史上也经常看到“以点破面”型的局部战争,如大规模的战役中往往以兵力占优但战术单一的小规模作战为主(如古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战争中也是以小规模的战役为主)。
2、战争的形式和战场环境不断变化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战争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由人为军事变革引发了社会革命。各国之间的战争内容从人与物争夺、战人为主、被动应战到主动出击,再到以战止战;其次,战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战争由大规模、局部作战向有重点、大纵深、多领域的大区域作战转变,由传统战场向机动立体对抗跨越;最后就是各国军队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在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各国军队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主要表现为双方士兵实力悬殊;新兴强国与旧国之间的战争,主要表现为双方兵力素质不对称。
3、战争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形式
思想的作用,在于影响、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战争来说是同样重要的事物,而且常常伴随着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战争形式而出现。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古代的战争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打仗,而是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形式而存在。它不仅涉及政治方面的政治斗争(如争权夺利);还涉及经济社会方面的经济斗争(如战争本身)以及文化方面的文化斗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重视思想意识对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