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艾灸盒图片及价格)

  

艾灸的利弊


  艾灸属于一种温热疗法,主要针对寒性病症,其味道有些走窜,如果对此味道不过敏,无特殊不适是没有伤害的。  艾灸属于一种温热疗法,主要针对寒性病症,其味道有些走窜,如果对此味道不过敏,无特殊不适是没有伤害的。  

艾灸有什么好处?


  局部 ***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 *** 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 *** 有关。正是这种温热 *** ,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 *** 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 *** (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 *** 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 *** 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 *** 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更大的效能。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 *** ,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 *** ,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 *** 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之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之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更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有这么几种女性: 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更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 *** 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 *** 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条灸有什么好处?


  艾灸疗法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我和我朋友每天用长生鹤的艾条做艾灸,坚持用了很长时间了,用了之后效果还不错,艾条灸好处如下: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 *** ,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 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对人体到底有什么作用?


  艾灸的治病机理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局部温热 *** 效应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 *** ,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更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 *** 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 *** ,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 *** 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 经络系统  大脑 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 *** ,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其它作用  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 *** 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作用  概述  艾灸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 *** ,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 *** ,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 *** 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美容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条都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艾叶性味温辛微苦 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解表通络,温经 艾灸具有拔除人体内所受外界六淫因素以达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阴阳平衡功效。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艾灸养生的好处

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 *** ,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回阳救逆

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养生的功效  

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功效,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 *** ,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功效,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功效。现代多用于温灸,温灸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养生和保健,很多美容院养生馆也都增加了温灸项目。

  

  

艾条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艾条可以治疗风湿和关节痛,但得找准穴位,艾灸穴位对,坚持的话,效果很好  【性 能】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祛风避邪、升阳举陷、补虚固脱.  【适 用】风寒湿痹,肌肉酸麻,关节四肢疼痛,脘腹冷痛,颈椎病,肩周炎,虚寒   咳喘,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面瘫,痛经等症。  【使用方法】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10  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  法分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  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  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点燃的  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  上一下地移动)。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  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禁 忌】1:醉,怒,惊,恐,劳累,饥饱情形下禁灸;  2:皮肤过敏者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艾灸时,注意防火,认真施灸,防止灼伤皮肤; 孕妇施灸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