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2日至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为霜降。那么网友们知道霜降历史渊源有哪些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霜降历史渊源有哪些?

1、《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2、《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3、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霜降”这个名字只是一种比喻。

4、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5、北方到了霜降时节,夜里散热很快,温度会降到0摄氏度以下,于是圆润的露水凝成六角形的霜花,形成入冬前的初霜景象。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就把初霜时的节气取名霜降,其实霜和露水一样,都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特别是夜里无云时,地面散热更快,更容易结成霜,民谚有“霜重见晴天,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6、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是指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霜的形成,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以上就是对于霜降历史渊源有哪些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