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释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

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

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

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

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

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

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

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

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

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

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

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赏析: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

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

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

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加之从雪后

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

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

  在用寥寥几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调后。文章进入看雪具体过程的描写,先写出游的时间和情

景,次写舟中所见,再写亭上所遇和归舟的情形,舟中所见是全文描写的核心。从字数上看,也不过四

十二字。看似疏陋,实质境界开阔用情幽深。在这里,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问题。就其描写的方

式看,很符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的表达法。所谓“无我之境”,就是“以物

观物”的结果,表现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特点。但仔细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会发现那种伤感、落寞与凄凉。这种心绪其实在一开始就已展示出来了,只不过展示得很隐蔽、很节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

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

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

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

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

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文章最后,在基调上紧接上一段,是一种暖色的持续。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

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这样处理,最大限度地隐蔽了“我”的

影子,从而与全文的基调保持一致,使全文处于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寓和谐的情感波动之中。在舟子

哺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

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

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