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课文

课文解析:这章讲“道”,“道”的理解很抽象,难理解的,所以老子讲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理解了要顺从并去按照理解的去做,这也就是顺从大“道”。

老子对“道”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感悟,提出自己所认知的天地万物的景象。因为天地万物太庞大,日月的运行用当时的肉眼去观察,一方面太遥远、另一方面总觉得每一个星辰是小于地球,但无数的星辰则包围着大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生命跟日月星辰的运作相辅相成。所以,看着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地,仰望浩瀚的星空,就发出了世界万物是那么广大的内心感慨。因为大自然的博大、养育世间万物的能力是周而复始、不能穷尽的。看着无穷无尽的大自然,内心的虚空和放松,就觉得这个“道”是那么的虚空呀。

百姓在大地上耕种,天上的雨水滋养着万物,春耕秋收,每年的谷物养育着大地上的人类。每年能够如此运行,百姓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劳作,成果取之于自然界而用之于人类。

人的一切用品均来自于大自然,人同时是不同于地上其他物种的,吃的食物需要加工熟,需要的火种通过火链可以产生,人饮用的水大自然在提供。

河流、山川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在当时山上养育着各种物种,在生产力落后的战国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围猎来获取肉制品、兽皮可以制作衣服,解决当时冬衣的短缺。河流可以灌溉作物,有利于解决人们食品短缺的问题,同时人们可以利用河流来运输木料、制作的小船可以运输跟多的东西。河流、湖泊中的鱼类又是人们的饮食。这些是那么的互相依存,造成了这世间的美好。

日月星辰的运作和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相关,天冷有太阳的普照可以提高温度,同时太阳照耀着大地,更适合人们的生产和劳作。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月亮以自己的光芒可以指引人们找到行进的路径、夜晚适宜的温度更适合人们纳凉、休息,解除一天的疲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人的身体运行规律是那么的相符。

人所用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是到了现代,仍然如此。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自然的博大、给与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以充盈的满足,不会缺少每一个人的用度,这是自然赋予每一个物种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产生着自然界周而复始的运作和各个物种的不断繁衍,给每一个物种提供者生活的条件,这方面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切是谁赋予的呢?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多么深邃的课题。道理虽然深邃,但给人以实实在在存在的感觉。老子的理解就是万物的宗主赋予了这个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因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大地上每一种生物的繁衍都是很神秘的,就是到了现在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以前的人类是猿猴转化来的,但有文字记载已经两千多年了,没有记载过哪个山上的猴子(类人猿)变成人了。两千多年没出现的事情,那么这段解释的真实性有多强呢?现在的解释是万有引力在使宇宙处于平衡状态,并且保持正常的运转,但是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那么流星属于不平衡的一种,就陨落于宇宙中了,那为什么他就瞬间不平衡了?万有引力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就失去作用了?当然,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处于初期阶段,相信这一切最后会逐步形成完整的解释。

这个自然世界,在老子的看法中,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完整而又相互依存的世间万物,他的看法是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万物就成这个规律了,即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这个宇宙的万物。宇宙的本源现在人还不知道,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轻的上升成云,重的落下成地,也就是天是房、地是床。但现在看来这个存在不完整性,因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并且是以66°33′的角度来公转的。这是科学家研究出地球运行规律,其他星球暂时是难以理解的,老子可能当时也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