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原文高中注音版
老子四章原文注音版:
第十一章:
sān shí fú gòng yī gǔ , dāng qí wú , yǒu chē zhī yòng 。 shān zhí yǐ wéi qì , dāng qí wú , yǒu qì zhī yòng 。 záo hù yǒu yǐ wéi shì , dāng qí wú , yǒu shì zhī yòng 。 gù yǒu zhī yǐ wéi lì , wú zhī yǐ wéi yòng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qǐ zhě bù lì , kuà zhě bù xíng , zì xiàn zhě bù míng , zì shì zhě bù zhāng 。 zì fá zhě wú gōng , zì jīn zhě bù cháng 。 qí zài dào yě , yuē yú shí zhuì xíng 。 wù huò wù zhī , gù yǒu dào zhě bù chù yě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三十三章:
zhī rén zhě zhì , zì zhī zhě míng ; shèng rén zhě yǒu lì , zì shèng zhě qiáng ; zhī zú zhě fù , qiáng xíng zhě yǒu zhì ; bù shī qí suǒ zhě jiǔ , sǐ ér bù wáng zhě shòu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qí ān yì chí , qí wèi zhào yì móu 。 qí cuì yì pàn , qí wēi yì sàn 。 wéi zhī yú wèi yǒu , zhì zhī yú wèi luàn 。 hé bào zhī mù , shēng yú háo mò ; jiǔ céng zhī tái , qǐ yú lěi tǔ ; qiān lǐ zhī xíng , shǐ yú zú xià 。 wéi zhě bài zhī , zhí zhě shī zhī 。 shì yǐ shèng rén wú wéi gù wú bài , wú zhí gù wú shī 。 mín zhī cóng shì , cháng yú jǐ chéng ér bài zhī 。 bù shèn zhōng yě 。 shèn zhōng rú shǐ , zé wú bài shì 。 shì yǐ shèng rén yù bù yù , bù guì nán dé zhī huò ; xué bù xué , fù zhòng rén zhī suǒ guò 。 yǐ fǔ wàn wù zhī zì rán ér bù gǎn wéi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写作背景:
《老子四章》取自《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本文中心思想:
《〈老子〉四章》体现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第十一章通过具体形象的分析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重在“论道”,指出“无”的作用。第二十四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令人厌恶,为有道之人所不齿,有道之人不会彰显自我。第三十三章:一个人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虽然身体消亡了,但是精神不朽,因此要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的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写作特色:
1、《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2、《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重点语句赏析: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赏析: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赏析: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人物形象分析:
1、老子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高度地发挥了文学的特定社会作用,对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学作品是其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老子》在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阅读理解题:
1、找出《老子》四章中第十一章与《五石之瓠》观点相近的句子,并探究第十一章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事物由有与无两部分组成,其“有”的部分只有借助“无”的部分才能产生实用价值。表达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答案: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