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公开课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
教学重点: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教学难点: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冰山一角初相识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
1.概念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概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三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请学生举例,如“中国首都”与“北京”。
“包含关系”中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请学生举例,如“中学”与“学校”。
“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请学生举例,如“青年”与“学生”。
“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请学生举例,如“战争”与“和平”。
“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请学生举例,如“黑”与“白”。
注意: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是它们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
3.举例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
甲学生随意说两个概念,乙学生回答其关系。因为随意说更能表明逻辑在语文学习中,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
三、拨开云雾终见日
1.逻辑的基本规律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违反逻辑的这些规律,就会犯各种逻辑错误。
2.小组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