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全文共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相关内容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赏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赏析,,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
-
感恩父母的小故事:大爱无声
感恩父母的小故事:大爱无声,,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个电话叫我起床吧。”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
-
1美元等于多少美分
1美元等于多少美分,,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会发现美国很多商品的价格都是带有0.99美金的。如果你第一次去可能会感觉到不适应,因为不知道要如何来换算。那么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一美元等于多少美分?1美元其实等于100美分,就相当于我们人民币中的一元等于多少分一样,这个是直接换算的。但是美国的硬币种类非常多,除了一分的之外,还有5分、1角、2.5角、5角以及一元。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所谓...
-
一斤糯米能做几个饭团
一斤糯米能做几个饭团,,饭团的用处是很多的,既可以当作早餐,也可以当作午餐和晚饭,在韩国地区经常会看到韩国人吃饭团。在中国也是很受欢迎的,不论是上班族或者是学生,匆匆忙忙的来不及吃东西,饭团就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饱腹,又有营养,还不容易饿。因此不少人都想着创业做饭团生意,但是有不清楚具体的行情,其实一斤糯米是可以做成四个饭团的,利润还是不少的。但是现在做饭团一般都是用模具来代替人工,这种方式是比较...
-
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童年的发现是是一篇记叙文。全文共有1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然而事情过去三年。一次在“我”为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时,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文章内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文章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要内容概括:《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
金色的草地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金色的草地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金色的草地,应该是属于散文的体裁 看这标题应该是写散文的多一点 散文也是一种很普遍的文章体裁”。《金色的草地》主要内容是通过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时“我”的发现,讲述出草地和蒲公英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全文可分为两段,具体如下: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 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一观点。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旨,,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
-
半截蜡烛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半截蜡烛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一个半截蜡烛中。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四至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小女儿杰奎琳在...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每段段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每段段意,,《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标题含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标题含义,,这个题目第一眼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呼吁大家爱护水资源。现在存在不少浪费水的现象,这个题目在提醒人们,如果再不爱护水资源,那么一滴水只能流着眼泪来换取了。故事简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讲述的是外貌奇丑无比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受养父、副主教克罗德的指使,劫持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被人发现而受笞刑的故事。对于伽西莫多受笞刑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真正的主谋克罗德看见...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提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提问,,(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2.教师点拨:(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2)这两...
-
花钟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花钟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1、花钟的作者是林奈,他是瑞典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他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开花都有一定的时间。林奈将第三组的花栽培在花盆里,然后按开花的早晚顺序摆在自己的书桌上,成为富有自然情趣的“花钟”。人们把林奈这个创造叫做“花钟”。2、林奈在植物研究中观察到一些植物花的开闭具有波动性。他把46种具有波动习性的植物分为三组。一组是大气花,它...
-
驴肉炖几个小时能烂
驴肉炖几个小时能烂,,驴肉一直因为它的醇香而被很多人喜爱,炖驴肉是驴肉的常见做法之一。想要把驴肉炖烂需要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时间由肉的老嫩程度而决定,越嫩的肉需要炖的时间越少,反之,肉质越老需要炖的时间越长。一般在炖驴肉之前需要简单的处理一下驴肉,要将其在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这样驴肉会完全与血水分离,炖出的驴肉更加软烂,同时也完全没有腥味,吃起来的味道更香。而驴肉也并不是炖时间越长越好...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 是生物化学教授,门 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段概括段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段概括段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段概括是分成三段的,第一篇短文的第一部分(1-6段),由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议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第二部分(7-12段),介绍“板块”学说。第三部分(13-15段),再次点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而第二篇短文第一部分(1-5段),由恐龙的死因引出“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话题。第二部分(...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结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结构,,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