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

这句话出自《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其实,这句话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差不多,都是指我们不可能都是铁石心肠,对不幸的人和事都有怜悯之心。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不忍人”,就是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人受害。“不忍人之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怜悯心,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运之掌上”,指转动于手掌之上,意思是非常容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古代圣王有了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用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上一节论“人性本善”,孟子是以人心为善作为前提,由心善而推导出性善的观点。这一节,孟子则以性善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继而推导出以仁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接下来,孟子举出了一个直接论证。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乍见”的“乍”字,指突然,忽然。“乍见”,就是忽然看见。“怵惕”,指惊骇恐惧。“内交”的“内”字,与接纳的“纳”字同义,“内交”,就是结交。“要誉”的“要”字,读一声,与邀请的“邀”字同音,“要誉”,就是博取名誉。“恶其声”,是指讨厌有不仁的坏名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骇、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借此去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会有不仁的坏名声才这样的,而是出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