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个性化解读体结构

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前提。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说:“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而且,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也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箱倒篋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所以说,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常常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作为读者要驱遣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填补其中的空白,从而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当代学者袁行霈对“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含义有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一句有多重含义: (1) 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 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2) 从宫女扑萤可以想见她的寂寞和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阴冷与寂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3) 扇子本是夏天用来取凉的,秋天就没有用了,所以诗词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这宫女手中的小扇便是一把秋扇,从这把秋扇可以联想到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这首诗的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义之下,袁行霈先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歌的言外之意一层层剖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