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薛法根

《剪枝的学问》

首先,是字词学习板块。从字词入手,纠正读音、指导书写、多读牢记,听写词语都是立体设计,多种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按照读正确、写端正、记心里这一顺序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

其次,是练习概括板块。薛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几次写“我’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找出相应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理清文章的顺序。再读课文,弄清每次看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从圈画开始,从找关键词开始,接着分别说三句话,用上关键词,然后连在一起说,仍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最后总结概括的方法,并做笔记。这样课文的内容一下子就简单明了,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概括的基本方法。

然后,是体会心理板块。薛老师先让学生画出“我”三次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不同场景,画出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之后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们找到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在学生了解了人物心理的基础上,薛老师让学生们走进课文,充分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最后,是体会道理板块。薛老师通过问“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且进一步让学生把自己总结的道理写一写。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轻松愉快的总结中结束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的感受颇多,收获颇多。薛老师的课,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薛老师的课上得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而又实实在在,没有了逐句的理解,也没有了逐段的分析,有的只是组织学生广泛说与写。整堂课薛老师说得很少,基本都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先让孩子们自己理解几个词,再用这几个词说出几个和本文相关的几个句子,最后再借孩子们的口将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概括出来,最后加上薛老师的点睛之笔点出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薛法根老师上课,只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演绎出了精彩的课堂。他用朴素的方式,以谈话式的语调,让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中学习,学会了写字,学会圈画和做笔记,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学会了思考,学习的过程是那么实在,

学生们通过对课堂的广泛参与,真正地提高了其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还有,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语文教学不是一味地引导或者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而是要教授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希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多学知识,所以我们逐字逐句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讲清楚,讲明白。但这样,有时学生仅仅能够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却没有把握学习的方法。在《剪枝的学问》一课中,面对概括课文内容这一教学难点,薛老师不慌不忙,有条理地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时间点,最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将课文概括得十分通顺、准确,还学到了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课文的方法,真是一箭双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