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赏析

提起圣哲,我总会觉得这些人的形象过于生硬、冷酷近乎无情,因为他们好像总是站在非常高德位置进行批判,而且历史课本上描述他们的文字仅寥寥数语,过于严肃直白,令人缺少触摸历史人物的实感。

但是读罢《孔子·黑暗王国里的一枚残烛》,我突然有种被颠覆的感觉。原来圣哲的情感是更为饱满和深沉的,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着去理解他们那种宏大深远的情感。我们只听得见近处的哭声,而他们却能听见远方的哭声。

从前我认为隐士特别高洁,独立,自由,厌恶那些追名逐利的士大夫和官员,理解不了宏大的“济世”“救世”情怀。但是从作者的文字中,我慢慢地能感受到孔子这位圣人的温度,感受到“避人之士”比“避世之士”多出来的那份温暖与担当。比起隐士们的纵酒赏花,消极逃避,孔子毅然地走上逆行的道路,呼吁“克己复礼”,用铁肩担起了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的道义。他的坚守,他的一意孤行,虽未能点亮那个时代,却点亮了往后的千秋万代,点亮了我这颗少年的心。

他不因政治危险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而是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的“克己”不是朱熹扭曲过后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通过自律实现品德修养的提高。看到孔子,我就不禁会想,啊,原来人还会这样宏大的情感和崇高的品质。由于自我意识在今天被无限放大,当今的人们越来越不懂得克制自己,动辄将利益与私欲挂在嘴边,美名其曰为直率和坦诚。我们都讨厌伪君子,可是不代表就该崇尚真小人啊!克己不是虚伪,不是压抑人性,而恰恰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我们用法律给社会锻造了一副钢筋铁骨,这是我们先进于孔夫子之处。可我们还要用道德为社会铺就一层温柔底色,不能将粗鲁当成直率,克制当成虚伪。克己是对自己原则的坚守,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