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每个小标题
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
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
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
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相关内容
-
记念刘和珍君每段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每段分析,,1、语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赏析:“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
-
中国建筑体系的特点
中国建筑体系的特点,,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
-
记念刘和珍君全篇
记念刘和珍君全篇,,《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综观全文的思想意...
-
记念刘和珍君概括
记念刘和珍君概括,,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
-
落花生分布范围
落花生分布范围,,《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主题思想:《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文章的主旨是散...
-
离骚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出自屈原的《离骚》。译为:我掩面垂泪而声声长叹啊,可怜人民的生计(人生道路)是多么艰难啊。《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
-
中国两弹之父是谁
中国两弹之父是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我国赶走了侵略者,建立了属于中华民族的政权,但其实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不是很大,因为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友邦力量来说,在世界上都很难排上名次。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却分外让人垂涎,为了巩固国家地位,提升国家实力,众位科学家们日夜兼程,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其中贡献突出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更是被国家和全国人民铭记至今日,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
-
记念刘和珍君故事情节
记念刘和珍君故事情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
-
中国的父亲节是哪一天
中国的父亲节是哪一天,,中国的父亲节不是一个特定的日期,而是每年的公历6月的第3个周日,这一天就是我们中国的父亲节。比如说2019年的父亲节就是6月16号。不仅父亲节是这样的,中国的母亲节也不是特定的日期,而是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周日。...
-
小麦是中国本土作物吗
小麦是中国本土作物吗,,小麦不是中国本土作物,它是由西亚带到我们国家,这在《诗经》中有记载:“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它大约是商朝以后周朝初期来到我们国家的。最早食用小麦的是埃及人,在埃及考古中发现埃及人在周朝以前就用小麦制作面包了。我们国家发现的最早食用面食的地方在青海,不过他们用的不是小麦而是粟,另一种农作物。小麦在我国大约7000年前就有了,可直到4000年前才开始种植小麦,主要是我国的气候与...
-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赏析如下:语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赏析:“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
-
记念刘和珍君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感悟,,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因远离了环境,再加上学生受年龄限制,曾让多少老师声嘶力竭而难悟其妙,也让无数学生云遮雾遮不解其意。我三十年前学过,也在讲台上重复几次,其中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众口皆知,还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心,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已入高考作文话题。更不用说那些话里有话的丰富内涵,精妙得无以复加的哲理名言,还有...
-
记念刘和珍君小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小标题,,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8、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9、创作背景《记...
-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
-
桂花月饼的味道
桂花月饼的味道,,桂花月饼是杜泽镇(浙江衢州)中秋节传统特色食品,其形似馒头,内空心,有桂花撒于其内,散发出很浓的桂花香味,因得名桂花月饼。其口感松脆,甜而不腻。在清末民初亦有人做桂花月饼,具体不详,因桂花饼做法独特,会做此饼的人不多,每中秋节是桂花月饼销售的旺季,大家都用它来送节。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
-
北京稻香村必买的糕点
北京稻香村必买的糕点,,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一直都是游客喜欢去旅游的地方。每到节假日就会发现很多外地游客会来到北京旅游,看看这些知名的景点,然后带一些北京当地的特产小吃给自己的朋友。其实北京的小吃都集中在稻香村,当你想要带一点特产给自己朋友的时候,稻香村则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北京稻香村必买的糕点:山楂锅盔、蛋黄酥、麦丰椰丝球、枣泥酥、柚子布丁蛋糕。这几种都是稻香村非常知名的点心,来到了稻香村之后都必...
-
记念刘和珍君名句
记念刘和珍君名句,,1、我是你今生的擦肩而过,你是我来世的再也不见。2、烈风吹,温度低,短信祝福送给你;霜降来,天气凉,记得早晚加衣裳;多喝水,防感冒,关注身体最重要;多睡觉,少打麻将,霜降时节才能顺利舒坦而过。祝快乐每一天!3、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4、I can’t help it. 我没办法。5、往事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而你是我唯一鲜明的记忆。那绿叶上的水珠,是思念的泪滴。6、一个真...
-
圆明园读后感450个字
圆明园读后感450个字,,在大清时代,中国曾有过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圆明园。但沉迷于游山玩水的皇帝将这座皇家园林毁于一旦。由金铁木导演的,以法国传教士的立场拍摄的一部电影——《圆明园》就讲了这座园林的辉煌到烧毁。当法国传教士郎世宁进入清皇室7年后,他与其他画师一起设计了圆明园。可事实上,还 是皇帝设计了圆明园,画师们只画了皇帝的旨意。建造这座圆林的是深受历代皇帝信任的雷氏家族,其主要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