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