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觉得我们生在世上不需要任何证据。这样糊里糊涂地活到读这篇文章,已经过了十五载。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仍旧无所触动,因为我找不到共鸣。直到学完了这篇文章,才开始明白起来。

读刘亮程的散文,我感佩他超出常人的细腻和深刻处,也陶醉于他那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孤独。我主观以为,这大概和气质相关吧。性格外向的人张扬,性格内敛的人深刻。好比植物,麦子的繁华全在穗上,让人一眼看得到,但麦子根须浅生命力短暂。红柳的辉煌在根上,它穿透坚硬的沙土去努力探求生命的深度。刘亮程可能是个性格内敛的人,他就像文坛上的一株红柳,在他擅长的乡村题材里,想得细掘得深写得俏。

当然,构思的巧妙思想的深刻还要借助高超的表达。刘亮程的散文耐品有诗意意境美,得力于他的语言功底。

作家的语言,存在问题的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种是嫁接的翻译文本,欧化句子严重长句子多容量丰富,但读起来别扭。一种是旧学底子厚,但食古不化爱炫耀学识堆积典故熟语,懒省事,没有自己的锻造。一种是从口语化来,自然质朴,但沉淀不够提升不够,少了韵味。高明的作家总是力避这几点的,他们寻求一个成熟独到的腔调。

刘亮程的语言是自己下功夫锻造的,显得出类拔萃。他很少用典用熟语,也不全用白描,是工笔加淡彩渲染的那种,精致丰厚隽永。他最擅长用语言造境,质感的动态的含蓄的忧伤的画境。他很少像某些作家一样,板起脸来说教,把语言变成冰雹石块和枯枝败叶向读者倾泻。人惟恐躲之不及。刘亮程的文字有魔力,不炫耀不张扬,叫人不自觉间就沉入他的气场里,欲罢不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亮程写过十年诗歌,他的散文语言得益于诗的输血和哺育,极富暗示性启发性象征性。他以诗句入文,诗的节奏感让句子更鲜活灵动,诗的含蓄让表达更形象具体。他将遣词造句修辞与自己的气质情感妙悟,巧妙熔为一炉,冶炼出了自己的面目,达到了让人羡慕的境界。

诗人寻找家园,哲学家逃离家园。我们希望我们的家园永远充满诗情画意。读刘亮程的散文,可以重温乡村的梦境,慰藉我们疲惫的都市脚步。虽然那仅是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却叫我们频频回首。

记住作者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