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5月初5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包粽子、赛龙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非常爱民,深受老百姓的拥护。
那个时候,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屈原想联合各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可是却遭到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见秦国的军队已经快要撞开楚国城门。
心想: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他在农历5月初5这一天投江自杀。屈原死后,老百姓纷纷把用辽叶包好的粽子投向水里,怕水中的猛兽吃了屈原。
为了惊动鱼儿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好寻找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还制造了一种叫“龙舟”的长船。每到端午节,人们就赛龙舟。一直到现在,我们依旧过着端午节。
端午节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按规定放假一天。现在过端午节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赛龙舟,有条件的可以去外地旅游,没条件的也可以在家乡郊游。至今人们仍没忘记屈原这位“爱国诗人”。
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的志愿,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
相关内容
-
不一样的端午节作文
不一样的端午节作文,,唐代诗人文秀写过这样一首诗:结婚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相传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时屈原投江,人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怕鱼儿会啃食他,就用饭做成团扔到河中,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包粽子就这样流传下来了。来到21世纪的今天,包粽子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不仅味道香甜...
-
屈原、端午节、粽子
屈原、端午节、粽子,,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没月有处五、十五,二十五三个五日,“端”是开始将每月第一个五日称为端五。端午节也可以称为“浴兰节”和“地腊节”。从古至今,一般端午节人们多要包粽子,并摘许多的葛藤挂在门口的两旁。今天,奶奶买了许多粽子回来,说今天的午餐就吃粽子了!吃午餐是,每人拿到了一条粽子,这粽子是三角体的,外面是用几片苇叶包成的,外形十分精致,还用几条绳子绑了起来,为了不让...
-
唐雎不辱使命是否真实
唐雎不辱使命是否真实,,故事是不真实的。《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
-
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热热闹闹的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比较多,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而今天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伤心欲绝,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居民知道屈原是个好官,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做成粽子,把划小船变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妈妈告诉我:在包...
-
端午节记事
端午节记事,,衔泥燕帮助冬老人收起他最后一缕胡须,一夜春雨后,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敲响了春天的大门,把久违的绿色带给大地。当我们借助春光还在忙于整理冰冻思绪的时候,端午节轻轻拍了一下我们的肩膀打开了我们尘封的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提着他的诗句静静地走过,留下一串风俗陪伴我们走过几个世纪,粽子带着扑鼻的香气爬上你的饭桌,延续至今它已经不再是那个给鱼虾充饥的食物,豆沙、花生、腌肉、红枣不知...
-
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知识
廉颇蔺相如列传基础知识,,概括: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本篇。扩...
-
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什么意思
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什么意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诗,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篇名作写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原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
-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
-
雷雨四凤怀孕那段
雷雨四凤怀孕那段,,《雷雨》四凤去周公馆做侍女,受到大少爷周萍的诱骗被奸污而怀孕的,大结局中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宣布了真相,命令周萍去认母亲认弟弟鲁大海,这个时候周萍意识到四凤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羞愧难当触电而亡,周萍开枪自杀。几十年前梅妈的女儿侍萍来到周公馆做女仆,大少爷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爷,他爱上了侍萍,并且和侍萍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大海,后来大海出生没几天,周朴...
-
烛之武退秦师讲了什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讲了什么故事,,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在与晋国交好的同时,又私下对晋国的敌人楚国表示友好。晋军驻在函陵,秦军驻在汜南。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这是我的罪过啊。然...
-
对荆轲的评价
对荆轲的评价,,陶渊明说荆轲"惜哉剑术疏",是对荆轲武艺不精的最准确的评价,但未必是对刺秦失败的最正确的认识,而荆轲自己认为他是为了活捉嬴政而错失了刺杀的机会。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
-
自相矛盾改编的小故事
自相矛盾改编的小故事,,在楚国一条热闹的大街,一个小贩挑着一担兵器——矛和盾过来,叫卖起来。他拿着起了矛吆喝着:“我的矛锋利极了,枪头是上好的铁炼成的,无论是钢炼的,铁做的东西都可以穿透,可谓是无坚不催啊。”接着,他放下矛,又拿起了盾夸耀道:“我的盾是精钢历练九九八十一天而炼成的,无论是多么锋利的刀、剑都不可摧毁,可谓是坚不可摧啊!”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高大威武的男子,他搔了搔后脑勺说:“如果用您...
-
屈原列传一词多义
屈原列传一词多义,,一、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意思是:并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2、其后楚日以削,意思是:从那时起,楚国的领士一天比一天缩小。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内惑于郑袖,意思是: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名词作状语,在内。4、短屈原于顷襄王,意思是:让史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二、一词多义1、害:妒忌;杀害;祸害;...
-
屈原列传而一词多义
屈原列传而一词多义,,1、害A、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B、为陶谦所害(杀害)C、除国之大害(祸害)D、不能害人(损害,伤害)2、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B、疾在腠理(疾病)C、疾风知劲草(快,急速)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3、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答应)B、时人莫之许也(承认)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常与疑问代词“何”连用)D、塞上长城空自...
-
圆明园是谁烧的
圆明园是谁烧的,,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烧毁的。1、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在清咸丰10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抢,野蛮掠夺,烧尽了世界著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占领了圆明园。中国守备队寡不敌众,圆明园总大臣文丰投奔福海自杀,居住在园内的常美因吃惊而死亡。英国军队领袖额尔金在英国总理...
-
卧薪尝胆故事
卧薪尝胆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
-
屈原节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屈原节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
-
晏子使楚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什么态
晏子使楚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什么态度,,晏子避席是因为晏子是齐国的使节,楚王在席间想故意羞辱晏子,就安排了一个齐国来的窃贼,在楚国被抓了.晏子之所以回避,,晏子代表的是齐国的威仪,自然要替齐国说话,而事情来得突然,像晏子这样有政治敏感性的人,应该是潜意识地认为是楚王故意使的坏,但一时半会想不出对策,只能用“避席”暂时缓冲一下,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勇若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