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时“减少”是为了“增加”,要学会合理放弃,有舍才有得,减少一些不利的因素,可以获得更大的进步(成功)。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相关内容
-
三打白骨精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打白骨精说明了什么道理,,《三打白骨精》说明的道理:在社会中,有很多人都精于伪装。他们可能伪装得非常善良,隐藏了邪恶的心。我们在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敏锐地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到其善良外表下的邪恶内心。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因此,想要不被伤害,就必须了解他人的本质,明辨是非,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中的许多事情。《三打白骨精》故事讲的是唐僧四人在一座大山里遇到了白骨精。变化多端的白...
-
诚实与信任说明了什么
诚实与信任说明了什么,,诚实主要指(“我”的诚实),课题中的“信任”主要指(“我”的诚实得到了车主人一种信任感。)说明了诚实与信任是现今社会最缺失的东西 也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东西,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有比金钱更重要的那就是人的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撞碎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
-
堂吉诃德和风车的战斗说明了什么
堂吉诃德和风车的战斗说明了什么,,堂吉诃德战风车的寓意:体现伸张正义的精神。与成语伸张正义意思相近,形容坚持,不放弃,同时宣传正义的精神。《唐·吉诃德》(又译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
-
军神72刀说明了什么
军神72刀说明了什么,,军神72刀说明了:1、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2113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2、刘伯承元帅做手术时竟然拒绝使用麻醉剂,目的竟然只是为抗日作战时拥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他在手术中虽然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可他仍然一声不吭。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他抓破了!手术后,刘伯承元帅还只是对沃克医生微微一笑,可见他的意...
-
衣衫褴褛说明了什么
衣衫褴褛说明了什么,,1、衣衫褴褛的意思是衣服破烂,形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样子,其含贬义,可作主语、定语和状语。衣衫褴褛一词出自先秦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蓝缕:敝衣。”其中的蓝缕即为褴褛,而敝衣就是指破旧的衣服。2、近义词· :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破衣烂衫、百孔千疮、入不敷出。3、反义词 :丰衣足食、衣冠楚楚、绰有余裕、绰绰有余...
-
李广射虎说明了什么道理
李广射虎说明了什么道理,,证明了人在危急情况下,能超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道理。同时赞美了李广武艺高强,膂力过人。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原文: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译文:李广射虎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
-
曹刿论战说明了什么道理
曹刿论战说明了什么道理,,《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 主题归纳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文中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
-
怀疑与学问怀疑精神指什么
怀疑与学问怀疑精神指什么,,怀疑精神指经过自己的思索,不轻信、盲从或迷信。《怀疑与学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作者引出两句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3-5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就是说,不论对于传说、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应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盲从。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相...
-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上课钟响了,班主任来了,但他并没有带书。站在台上半天没有出声,同学们一边笑一边诧异地望着他。老师扫视着同学: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三个问题。他问道: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地回答: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追问: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老师顿了顿,说: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问题。有个人烧壶开水,可是...
-
慈母情深4个立刻说明了什么
慈母情深4个立刻说明了什么,,《慈母情深》中连续用四个“理科”的作用是:体现了母亲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争分夺秒的赚钱,一刻也不想耽误,刻画出了母亲的辛苦,体现了慈母情深深似海。文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母亲的劳动强度的极大,及母亲为了多赚钱,拼命工作的状态。因此用了四个“立刻”,并不显得重复。感受到了慈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敬爱之情。扩展资料:《慈母情深》该文章被选入了国...
-
美丽的南沙群岛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美丽的南沙群岛一串串说明了什么,,美丽的南沙群岛一串串指的是一个个连接起来的小岛屿,说明南沙群岛岛屿滩礁多、散布范围广。南沙群岛,古称万里石塘、万里长堤、万生石塘屿等,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立地暗沙,西到万安滩,东接海马滩,由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区管辖。《美丽的南沙群岛》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
致加西亚的信说明了什么
致加西亚的信说明了什么,,《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极其简单而又简短的小册子,但它却讲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刻道理,那就是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罗文的行动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要总想做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会得到多大的荣誉,而应该首先无条件地把这件事做好,完成任务,体现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致加西亚的信》这篇短文的作者是阿尔伯特·哈伯德,最早发表于1899年。这篇百年前的文章,几乎被世界上...
-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了什么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光是横波,光的偏振简单来说就是震动的方向跟传播方向是存在着不对称性的,而这样就是偏振,光的横波跟纵波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是只有在横波才能够产生的,所以光的偏振其实也是光的波动的一个例证,光的偏振也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工业之中,像是立体电影,这就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而发明的,还有照相技术,在照相技术中消除那些反射光或者散光,这些都是相片中不必要...
-
剪枝的学问又惊又喜的惊是什么意思
剪枝的学问又惊又喜的惊是什么意思,,惊:是指惊喜、喜悦。剪枝的学问是三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欢读,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舍才有得,减少是为了增加。我和文中的作者一样,对被誉为种桃有手的王大伯及他的桃园,从满怀好奇到一脸疑惑,从将信将疑到最后的又惊又嘉,知道了原来王大伯剪云的枝条是舍,丰收的桃子是得,剪枝的学问原来就是舍的学问。 联系到社会现实当中,就是说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集...
-
学问和智慧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学问和智慧的文体有什么特点,,《学问和智慧》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特点如下: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构成议论文的基本要素,也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
-
学问和智慧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问和智慧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全文的论题:学问和智慧。结构如下:本文可根据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解说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3~6段):论述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①(3~4)论述了学问不能离开智慧。②(5~6)论述了智慧同时也不能离开学问。三个事实论据:孟德尔居...
-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积铢累寸①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它是人生蕴含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
-
学问和智慧的作者
学问和智慧的作者,,罗家伦。此文为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的作品,被选至初中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1课。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教育家,思想家等。浙江省绍兴柯桥镇江头人。著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