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文学评论
渴望回到故乡,回到少年,回到内心。离开钩心斗角的尘世,是千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态。
陶渊明的胸怀是在田园中涵养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巅鸡鸣等田园实景,构成了诗人胸中的真趣。
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与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彼岸真趣。彼岸,相对此岸官场。中国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渴望的都是安居乐业的生活。
每个人内心的理想世界,就是桃花源。理想主义桃花源,现实世界乌托邦。人在童年时,梦想最多,总爱问“山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罗大佑《童年》)
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红楼梦》里描述盛世的稻香村,“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人生最大的无奈,就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陶渊明做到了,类似西方的苏格拉底。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如伯夷叔齐,如荆轲,都是隔代知音,给了诗人在寂寞孤独和贫寒困苦之中坚持下去的巨大力量,使他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陶渊明在现实里也找到了知音。“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完全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根。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秋天的叶落,一方面有生命将终的凄凉,另一方面又是那样的美艳,是生命最后的绽放。屈原理想不能实现,赴死;陶潜归园田居,在此岸实现理想,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