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3000字读书报告

从前听过不少人提到这本书,都满是赞扬。暑假一读的确如此,费孝通先生通俗却又不失深刻地解释了令人费解或又是习以为常的中国社会现象。

书目《乡土中国》,其实就是偏重讲传统中国所沿袭下来的、继承到百姓骨子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或好或坏,在当今社会或适用或不适用,都是有其形成理由和传承条件。而理解传统中国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当今的中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这本书包涵十四个篇章,每一篇都围绕着传统中国沿袭下来的习惯和传统中国,研究它们的产生和传承。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作者开篇即点出“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也许当代大多数人都不愿承认,但我们的确都是从乡土社会走出来的中国人,在我们身上有着深深的乡土烙印。所以要研究中国,研究我们的中国性,就不得不从基层出发。“土气”一词想必在如今受到大家的鄙夷,而它却贴切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的本性。

从古代的定居而栖和倚田而生到如今的安土重迁,都毫无疑问是受到了“土气”的影响,因为中国人对脚下的土地是有着深厚感情的。除此之外,由于相对固定和封闭的居住条件,在乡土社会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邻里关系。

在古代,一个个村落之间是有隔阂的,而在一个村落内部邻里关系就相对亲密许多,熟悉的邻里互相帮助也就形成了交往的局限性。在彼此熟悉和信任的情况下,人们是不需要契约的,契约只存在于疏远和不信任的关系中。

因此乡土社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礼俗社会,它有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因而我们总说中国社会是人制的。

同样,对于环境而言,在乡土社会中世世代代居住的人们,他们所处的环境永远熟悉的,从而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没有太多的改变,于是说乡土社会重要的是礼俗和经验,而不是法。

在后半部分的礼治秩序一篇中,作者也指出∶在封闭社会的环境下,前人的经验即为今人的经验,遵循传统就是生活保障,传统具有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使人们敬畏,从而屈服于传统。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二三章所讨论的文字下乡,直接地指出了我们所认为的乡下人的“愚”,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所欠缺,他们不懂得文字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需要这种文明的象征。

由于第一章所提出的乡土社会的局限性,他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经验,通过口头讲授就可以传承下来。他们的“不文明”也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带来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嘲笑和苛责他们,他们不懂得文字,正如我们到乡下去不认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不知道该怎样跟耕作一样。

乡土中国的又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以己为中心的、由一条条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强调的是分散性,这与西方团体格局中强调的组织性不同。

在西方团体格局中强调组织内人人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团体道德的核心就是权利。而东方的团体格局中道德以私人关系为基础,道德和法律必须以私人间的关系亲疏加以伸缩。就家庭而言,也是同样。

西洋的家庭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生育是功能,因而西洋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乡土社会的家往往被称作家族。家族有生育的功能,同时也拥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须是绵续性的,这种绵续性的基础是家族事业的需求,而不是两性情感,简单来说,它是排斥私情的。

西洋的家庭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生育是功能,因而西洋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乡土社会的家往往被称作家族。家族有生育的功能,同时也拥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须是绵续性的,这种绵续性的基础是家族事业的需求,而不是两性情感,简单来说,它是排斥私情的。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指出∶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大表征就是感情的淡漠,也就是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浮士德是两性情感的象征,浮士德精神的泛滥会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所以浮士德精神在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 乡土社会是孤立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阻碍的,唯一能阻碍人们了解的是性别。异性之间难以达成了解,也就成为感情的源泉和动力。所以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血缘关系也是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显要特征。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到地缘的转变,让乡土社会逐步进入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稳固的,但为了应对社会缓慢变迁而产生了名与实分离的现象。最后,社会变迁使人们最后的动机变为理性的需要,而不再是欲望,中国社会也就从传统社会变为了现代社会。

先在这本深度解释“国民性”的书中,费孝通先生却未像其他作者高高在上地纯粹批判或嘲讽它,而是深入中国乡土社会,用踏实的了解和其敏锐的观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理性分析,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乡土中国。我想,费孝通先生的这种客观实际的态度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原先以为枯燥和无味的书,在看完几分钟后就觉得引人入胜。书中满是奥义,作者却解释得通俗易懂。无疑是一本对于了解中国有着重大意义的书了,有必要推广给更多人读。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者首先提出总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认为大家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他们离不开泥土,要种地。史禄国先生说中国人远住到西伯利亚,却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颇有意思。

从农业本身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故而在乡土社会,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而耕种活动其实分工很浅,许多人群居也不太有必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的概念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是孤立和隔膜。

那么农民聚村而居乃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作者认为有四种:一是各户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距离至于太远;二是水利方面的合作;三是安全;四是因为土地继承,人口一代一代累积。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熟悉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故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前面也提到在读另一本关于多瓦悠人的人类学笔记,从作者的描述中,些许也印证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传统社会的现象,觉得这种书与书之间的联结还蛮奇妙的。

我认为本章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是否真的有意义。费孝通首先阐述了文字发生的原因: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而在文字下乡这一章从空间间隔来讲述。其实,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清楚,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在此情境下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还有动作和表情。

因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它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问题,城里人知道的知识乡下人或许不懂,但乡下人知道的很多知识城里人也不懂。

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

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

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前面也提到在读另一本关于多瓦悠人的人类学笔记,从作者的描述中,些许也印证了这本书里到的一些关于传统社会的现象,觉得这种书与书之间的联结还蛮奇妙的。

接下来的部分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梳理,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有很多都是原句,不过在写思维导图的时候没有标注,在此先声明一下。

作者首先提出总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认为大家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他们离不开泥土,要种地。史禄国先生说中国人远住到西伯利亚,却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颇有意思。

从农业本身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故而在乡土社会,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而耕种活动其实分工很浅,许多人群居也不太有必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的概念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是孤立和隔膜。

那么农民聚村而居乃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作者认为有四种:一是各户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距离至于太远;二是水利方面的合作;三是安全;四是因为土地继承,人口一代一代累积。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熟悉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故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认为本章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是否真的有意义。费孝通首先阐述了文字发生的原因: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而在文字下乡这一章从空间间隔来讲述。其实,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清楚,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在此情境下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还有动作和表情。

因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它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问题,城里人知道的知识乡下人或许不懂,但乡下人知道的很多知识城里人也不懂。

本章紧接着前一章从时间阻隔来阐述,时间阻隔又被分为两种:个人的今昔之隔以及社会的世代之隔。

首先从个人的今昔之隔说起,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是有学习能力的,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反复去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也即形成一种新的习惯)。

因此,学习需要人们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新习惯和旧习惯)——靠的是时间的桥梁,也就是记忆。而人的习惯有一套象征体系帮忙,我们不断学习说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用词来表现。(说明了“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象征体系)

乡土社会中人们也要学习,要习得,也必然会记忆,但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把具体情境抽象成普遍应用的概念时,只要用到“词”就已经够了,并不一定要使用到文字。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但不一定有“字”,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再从社会的世代之隔来说,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乡土社会生活很安定,世代之间生活基本一致,连“历史”都是多余的,人们得到的经验也就是祖先的经验。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