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出自哪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句话原句应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篇。也正是这短短的十二个字,突出了孔子一生教育、以及其学术思想的总结,可以说是他自己立己立人的一个真实写照了。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立志需要高远,尽量要以自己所希望达到的境界来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而言行举止也需要以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来尽可能的约束自己;同时还要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善良以及宽宏仁爱,做任何事都要宽容并且有爱心;不仅如此,还要对礼、御、书、乐、射、数等这六艺掌握的游刃有余、并且熟稔于心。
相关内容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哪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哪里,,相信很多人都学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但是很多人都很好奇它出自哪里呢?其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文心雕龙》,这本著作是我国南朝时期的理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它传承了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全书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只有演练了数千次的乐曲才可以理解音乐真...
-
睨之久而不去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睨之久而不去中的而是什么意思,,而是却的意思,表示的是承接、并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了很久却没有离开。这句话是出自宋代时期著名的诗人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这是一则教人明事理的寓言故事,主要就写了陈尧咨射箭以及卖油翁卖油的一些故事。从这个寓言故事里面可以让读者们知道熟能生巧,还有就是实践出真知,其实所有的技能都是通过长期不断反复苦练达到熟练的境界。当然在这篇文章里面关于这个道理并没有高谈阔论,反而...
-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翻译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翻译,,“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这句话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所写的《种树郭橐驼传》这一传记散文,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中唐时期,这篇作品通过写种树的一些法则,来推出一些育人、治国、养民的道理,那么“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翻译是什么呢?“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翻译是所有树木种植时共有的特点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这句话中凡的意思是所有、凡是,这是一个副词,用来表示概括。植木之...
-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于哪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于哪,,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载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这篇文章讲述了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
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本书
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本书,,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本书?其实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将领远征在外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随机应战,做出不同的战略调整,不必再做任何调整的时候事事先跟主帅请战,不必等到君主下了命令之后然后再出战,主要是怕贻误最佳的战机,最终造成失败。另外还有一层的意思,就是将领在外领军作战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改变具体的作战方法,不必一直遵守着君王原...
-
那一定会很好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那一定会很好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应该充满正能量心态决定决定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让生活丰富多彩,七彩的生活拥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文中“那一定会很好” 反复出现,更深刻地刻画了种子的变化历程。体会到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让这篇文章生动有趣,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这一段变化...
-
盖世人读书什么意思
盖世人读书什么意思,,盖世人读书,其中的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这只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语气词,而这个语气词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强调,这句话是清代的曾国藩所说的一句话里面其中的一小段,所以盖世人读书的意思就是文人或者古代人读书。这句话完整的句子是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而这句话的意思也非常的好理解,也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相应的见识,第三还要有恒心。这句话所要...
-
A5与16开的区别
A5与16开的区别,,很多场合对纸的要求还是十分严格的,于是就有很多朋友想知道A5与16开的区别,其实它们区别主要在于纸张的尺寸大小上,因为A5纸张的尺寸为210mm×148mm,与32开比较相近,而16开的纸张尺寸为210mm×285mm,所以16开的纸要比A5纸大不少。像打印一些比较短的稿子,可以选择用A5的纸张,如果要进行绘画或者书法等操作,就需要选择16K的纸张,总之,根据要求或者用途,可...
-
跟腱短的表现
跟腱短的表现,,跟腱短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如果从大方向来说的话,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第1个方面就是运动方面的能力可能不是很足。第2个方面就是脚的某些位置会比较不舒适。如果跟腱比较短的话,通常都会有一些比较具体的表现,比如虽然有一些人能够轻易的蹲下去,但是在蹲下去的过程中,会感觉踝关节的位置很不舒服,如果蹲时间长了的话,疼痛还会加重。另外如果跟腱比较短的,在跑步的过程中,会感觉跟腱的位置用不上力,和其...
-
一个人洒脱的表现
一个人洒脱的表现,,一个人洒脱的表现在于不管对什么事情,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是洒脱。而要想达到这个的境界,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也需要很丰富的人生阅历。洒脱不是无作为,不是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置之不理,这样的行为不是洒脱。而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男主角,都被塑造成了洒脱的形象,比如令狐冲,无拘无束,潇潇洒洒。不去计较点点滴滴的得失,坚持最初的自我,不为世俗所约束,遵从内心的...
-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哪本书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哪本书,,出自:《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中的《绛侯周勃世家》,又名《细柳营》。作者司马迁。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
-
记念刘和珍君出自哪本小说集
记念刘和珍君出自哪本小说集,,出自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
-
孔乙己出自鲁迅先生的哪本书
孔乙己出自鲁迅先生的哪本书,,江山散文||鲁迅故里三章文/一海明月一、酒逢咸亨千杯少初中时期读过的语文课难以计数,唯有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刻骨铭心。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写于一百年前,故事发生的背景距今有一百二十年。历经沧桑,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人性中人的心理状态来说,还真的没有多大变化。在绍兴旅游,我发现各景区门票彩页上方都用大号字体,写着这样七个字:“跟着课本游绍兴。”说实话,我就是...
-
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的心理
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课文《半截蜡烛》(苏教版)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紧张。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伯诺德夫人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成功的心理描写渲染了...
-
古人谈读书400字
古人谈读书400字,,今天我读了《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对其中的第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感受颇深。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读了这句话,我不禁会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记得有一回,我上音基课,上着上着,我便自负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就算老师提问的问题我不会,也不肯承认。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考试时,同级的同学都拿到了证书,只有我名落孙山。后来,我...
-
想北平的文眼
想北平的文眼,,本文的文眼是“我真爱北平”。《想北平》 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
-
对联的简介
对联的简介,,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
-
古人谈读书(二)
古人谈读书(二),,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