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文章主旨
主旨: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出处:《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原文节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相关内容
-
驿路梨花文章主旨
驿路梨花文章主旨,,《驿路梨花》主旨:通过哈尼族女孩学习庚伢子,甘愿做一个无名英雄,热心助难路人的事迹,歌颂我国人民帮助人民幸福,展示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发扬光大。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创作背景: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人民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建设边疆,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怒江、澜沧...
-
李凭箜篌引主旨
李凭箜篌引主旨,,《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诗的最大特点是想...
-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写作背景】公元...
-
司马光人物简介(20字以内)
司马光人物简介(20字以内),,1.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2.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
-
司马光哪里的
司马光哪里的,,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祖籍山西,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自幼聪慧好学,宋仁宗宝元六年(1038)。考入进士甲科,历任仁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任天章侍制兼侍讲、知谏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卒赠“温国公”,谥文正,赐“忠清粹德”碑。著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司马光故居是他的出生地,故居中的司马井、养粹...
-
司马光朝代是
司马光朝代是,,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3]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
-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爱国之情。诗人借王昭君的事迹,不仅赞颂了昭君虽然身死却仍要回归故乡的爱国精神,也寄托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写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客居异乡,由此借昭君的形象寄托自身的思乡之情。《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是诗人杜甫借王昭君的故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句简明地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诗...
-
司马光欧阳修
司马光欧阳修,,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
-
司马光200字
司马光200字,,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
-
司马光个人简介
司马光个人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
-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主旨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主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一样善良的人,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课文的文章体裁是童话,根据课标文章体裁的分类,应属叙事性作品,可按照叙事性作品进行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合理的丰富想象,讲述了一间老屋与一只小猫、一只老母鸡和一只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学过,但是关于这个题目究竟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却不太了解吧,其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它的意思就是,作者苏轼在宋神宗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的时候,在西湖畔望湖楼上面饮酒,喝醉了之后写下的作品,一共分为了5首,其中第1首可以说是千古绝唱,最为人们所熟悉。而苏轼也是北宋时期非常有名气的文学家、书法家,可以说是学士渊博,在诗文书画方面...
-
屈原(节选)主旨
屈原(节选)主旨,,《屈原》主旨: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屈原》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
-
听听那冷雨主旨是什么
听听那冷雨主旨是什么,,主题:作者表达出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相关内容解释:《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文章虽说通篇写雨...
-
石钟山记古文翻译
石钟山记古文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主旨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主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
-
孔乙己主旨
孔乙己主旨,,《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
-
送东阳马生序主旨
送东阳马生序主旨,,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