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后世鉴藏家依此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御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各家著录,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相关内容
-
兰亭集序评价
兰亭集序评价,,有一些人说,《兰亭集序》的文和字皆好。文章好在,在行文上打破了当时的骈俪文风,骈散一体,在形式上有创新。可是钱锺书却在《管锥编》中说它:“真率萧闲,不事琢磨。”钱锺书认为,王羲之明明就是随便写写的,怎么就创新了呢?骈散结合的第一人,真的就是王羲之吗?这个好像没有办法证实!又有一些人说,这篇文章好在思想上,因为它的内容是与“生命哲学相契合的”。于是钱锺书又说:“王羲之此《序》,情溢于...
-
人琴俱亡历史人物
人琴俱亡历史人物,,“人琴俱亡典故: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涉及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徽之和王献之人琴俱亡【出处】(南朝·宋)刘...
-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兰亭集序》词类活用如下: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2、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4、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饮酒。5、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都作动词用,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古今异义如下: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
-
兰亭集序注音
兰亭集序注音,,兰亭集序/兰亭序拼音版:[魏晋] 王羲之兰lán亭tíng集jí序xù//兰lán亭tíng序xù永yǒng和hé九jiǔ年nián,岁suì在zài癸guǐ丑chǒu,暮mù春chūn之zhī初chū,会huì于yú会kuài稽jī山shān阴yīn之zhī兰lán亭tíng,修xiū禊xì事shì也yě。群qún贤xián毕bì至zhì,少shào长zhǎng咸xián集jí。...
-
人琴俱亡近义词
人琴俱亡近义词,,人琴俱亡(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1] “人琴俱亡”的原义是晋王献之死,徽之拿他的琴来弹,久不成调,遂有人琴俱亡之叹;后多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亦作“人琴两亡”“人琴俱逝”。 王羲之的儿子徽之和献之之间手足情深。王献之病逝之后,王徽之悲痛欲绝...
-
兰亭集序作者是谁
兰亭集序作者是谁,,《兰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的3月3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酒会。他们面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水面上飘着一只有两耳的椭圆形酒杯,酒杯顺着清淸的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一饮而尽,并要借着酒兴饮诗咏怀,这就是盛行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曲水流觞。这次酒会留...
-
人琴俱亡出自
人琴俱亡出自,,【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份逝》。成语寓意:王羲之的儿子徽之和献之之间手足情深。王献之病逝之后,王徽之悲痛欲绝,摔琴慨叹“人琴俱亡”,昏死过去。一个多月后,王徽之也离世而去。“琴亡”,一是指主人逝去,有琴也无人再弹;二是指睹物思人,想弹琴也调不成音;三是指自己也像无主之琴一样,失去兄弟和知已,也将不久于人世。这种对逝者深切的哀痛与悼念,仍催人泪下。睹物思人是人之常情。当人...
-
兰亭集序痛在何处
兰亭集序痛在何处,,作者认为人生本来各有所乐,虽静躁有别,所好不同,但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不过,一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长留,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另则再美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曾经的美景能给心灵带来的欢乐难再。这里不涉及庸常所鄙视的喜新厌旧的道德问题,而是说人和事物本身会有一个新生兴盛与衰颓的过程。于此,感慨时光易逝,...
-
人琴俱亡打一生肖
人琴俱亡打一生肖,,“牛”。人琴俱亡(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人琴俱亡”的原义是晋王献之死,徽之拿他的琴来弹,久不成调,遂有人琴俱亡之叹;后多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亦作“人琴两亡”“人琴俱逝”。寓意:王羲之的儿子徽之和献之之间手足情深。王献之病逝之后,王徽之...
-
兰亭集序悲在何处
兰亭集序悲在何处,,1、悲随着宴会的结束,刚才的人、景、事以及对这一切的美好感受都将过去,作者一下子从刚才对寥廓永恒的宇宙和优雅的乐事的享受中回到现实,忘我的境界破碎了,难免有失落之感。乐极生悲,人之常情。2、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的人不在多,而在“贤”,而且超越了年龄界限,怎能不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修竹、清流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淡雅,崇山、峻岭、茂林则写...
-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1、《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2、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
-
兰亭集序介绍
兰亭集序介绍,,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
-
兰亭集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
-
家乡的兰亭
家乡的兰亭,,我的家乡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地方,叫兰亭,它可是当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朋友喝酒聚会的地方。据说有一次王羲之与朋友聚会,并且喝醉了,竟然在醉的时候写下了《兰亭集序》,并且被刻在了一块石碑上。因此,兰亭就出了名,成了国家五A级景点。我第一次到了兰亭,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偶尔还游着几只鹅,因为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养了一群大白鹅,在一块石碑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鹅字,看到这个鹅字,我就想...
-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
-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作品的每一个细部。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有“韵”味的艺术美。《兰亭序》不仅仅是极小空间中的“韵”美,整体上更是如此,总览全篇,错落有致,挥洒自如,变化多端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王羲之的字内敛中不失含蓄,苍劲中不失秀美,而《兰亭序》通篇潇洒自然,大小参...
-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作品的每一个细部。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有“韵”味的艺术美。《兰亭序》不仅仅是极小空间中的“韵”美,整体上更是如此,总览全篇,错落有致,挥洒自如,变化多端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王羲之的字内敛中不失含蓄,苍劲中不失秀美,而《兰亭序》通篇潇洒自然,大...
-
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
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