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文学常识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 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洛阳) ;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相关内容
-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词出自陆游的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
三顾茅庐作者是谁
三顾茅庐作者是谁,,“三顾茅庐”又称“三顾草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三顾茅庐”发生在东汉末年,讲的是后来的蜀汉主公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会、聘请诸葛亮出山的事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
-
陋室铭分段划分
陋室铭分段划分,,《陋室铭》分段划分:第一段:山不在高……唯吾德馨。 作者品德高尚觉得陋室不陋。以比兴的手法,总启全文,引出下文。第二段: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觉得陋室不陋的原因。写出陋室的环境之雅,交友之雅,心情之雅。第三段: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 陋室不陋。用类比和引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
-
沈兰舟和萧策安第二次是哪一章
沈兰舟和萧策安第二次是哪一章,,沈兰舟和萧策安病疫的那一章在一起的。《将进酒》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20年4月出版,酷威文化出品。大周王朝咸德年间,建兴王沈卫兵败于东北茶石河,导致中博六州险些被外敌侵占。其子沈泽川受押入京,沦为人人喊打的余孽。离北王幼子萧驰野闻讯而来,出手狠戾几乎要了沈泽川的命,谁知这看似文弱的沈泽川凶得很,回头一口便咬得他鲜血淋漓。两人从此结下了梁子,庙堂内外,争斗不休。不...
-
出师表皇宫和朝廷都是一个整体
出师表皇宫和朝廷都是一个整体,,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 亲贤远佞)3.分析形势:①不利的...
-
北方指的是哪些地方
北方指的是哪些地方,,1、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中国北方: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江苏中原官话区、安徽中原官话区。中国南方: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台湾、甘肃东南部与河南信阳市、南阳市。2、从地理角度来看: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
氓指的是
氓指的是,,意思:[ méng ]古代称百姓(多指外来的)。也作萌。[ máng ]流氓:1、原指无业游民。现在通常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2、放刁,撒赖,调戏猥亵等恶劣行径:耍~。出处:氓,民也。——《说文》。翻译:氓,指外来的百姓。引用:先秦·佚名《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
-
出师表先帝指的是谁
出师表先帝指的是谁,,刘备。《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
-
李凭箜篌引拟人
李凭箜篌引拟人,,李凭箜篌引第一句有借代,第二句拟人,第三句用典或夸张,第四句无,第五六句通感,七八句借代夸张,九句用典,第十句夸张通感,十二句拟人,最后两句夸张或者化用神话。芙蓉泣露香兰笑”共计用了四种修辞手法:夸张,形容音乐魅力之大,使芙蓉哭泣、香兰微笑;拟人,其中的“泣”和“笑”用的是拟人。李凭箜篌引引用,暗用了刘勰的诗句“秋叶泫露如泣,春葩含日似笑”;通感,化音乐之声为鲜花的娇美形象。李凭...
-
呼风唤雨的世纪引用了边塞诗人岑参的什么
呼风唤雨的世纪引用了边塞诗人岑参的什么,,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呼风唤雨的世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
-
出师表拼音版加原文
出师表拼音版加原文,,先 xiān 帝 dì 创 chuàng 业 yè 未 wèi 半 bàn 而 ér 中 zhōng 道 dào 崩 bēng 殂 cú, 今 jīn 天 tiān 下 xià 三 sān 分 fēn, 益 yì 州 zhōu 疲 pí 弊 bì, 此 cǐ 诚 chéng 危 wēi 急 jí 存 cún 亡 wáng 之 zhī 秋 qiū 也 yě。 然 rán 侍 s...
-
呼风唤雨的世纪引用岑参的诗句
呼风唤雨的世纪引用岑参的诗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引用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
-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注音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注音,,出师表拼音及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郑成功为什么叫国姓爷
郑成功为什么叫国姓爷,,郑成功在为隆武皇帝效力的时候被皇帝赐了“朱”姓,在当时郑成功又被人叫为朱成功,由于朱是国姓,很多人称呼郑成功为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只是一个商人,后来他在旅居日本的时候和当地的田氏成了亲,在日本,郑芝龙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郑成功。在郑成功7岁的时候,郑芝龙将自己儿子带回国。在当时大清已经开始了入主中原的计划,为了让汉人屈服于清人的统治,满清政府在那时选择以剃发令来...
-
南州六月荔枝丹六月是什么时间
南州六月荔枝丹六月是什么时间,,1、“南州”指明地点;“六月”指明时间;“荔枝”说明写作对象;丹”点明写作对象的主要特点,也奠定了文章基调,生动活泼富有形象义。2、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这七个字既点出荔枝的产地、果实、成熟的时间,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果实呈红色。3、扩展资料: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4、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
-
蜀相杜甫赏析
蜀相杜甫赏析,,杜甫《蜀相》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
-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的词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行:(兼摄)行官也是兼摄的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有多种情形:1.大官兼管小官职权的事务,诸如:宗正刘德行京兆尹事;韩延寿为太常,行大行令事;少府乐成行大鸿胪事。汉宣帝临终拜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太子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共领尚书事。2.小官代行大官职权的事务,诸如:张汤任御史大夫期间,丞相蔡有、庄青翟先后自杀,张汤以御史大夫官职行丞相事;韩安国为御史大夫五年,丞相田鼢死后...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海市蜃楼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海市蜃楼,,《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关于“魔鬼的海”,作者引用孟奇对士兵的解说,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并以海边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作类比,说清楚了这一奇怪现象,关于鸣沙,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又引述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说明沙粒移动摩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