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赏析
诗的开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离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撒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一样。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这八句诗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接着继续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之美,并引出了“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也引起了作者的遐思冥想:江边是什么人最先见到月光,月光最先照见的又是什么人?诗人神思活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存却是绵延长久,代代无穷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江月待何人”是紧承上句“只相似”而来的。既然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那么江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这一愿望,是永远也不能实现的。随着江水的奔流,诗篇亦生波澜,将诗歌推向更高的境界。江月有限,流水无情,作者很自然地把笔触引到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了。
接下来的四句即“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是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青枫浦”是诗人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是因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诗人用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接“何处”句,写闺好对离人“扁舟子”的思念。作者紧扣主题,用“月光徘徊”和鸿雁不度”来间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悲泪自出。“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流动,故光阴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肯离去。这里的“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月光也无法相知,只好托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在跳跃,跃不过三尺江面,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这就更平添了几重痛苦和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