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值得看吗
《孤独六讲》是蒋勋的“另类”作品,观点独特,思考深刻,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全书分为六部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其实我认为还有一种孤独的美好状态便是自律孤独。这六部分最能引起本人共鸣的是《情欲孤独》《革命孤独》和《伦理孤独》。此篇读后感是第二次看《情欲孤独》才能有所思考,愿能有所启示。
作者认为在信息发达,联络快捷的今天,整个社会其实是越来越孤独的。“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
想要迅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作者希望通过他的阐述,告诉人们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但在儒家文化中,不允许孤独存在。有灵魂的思考者都会有对抗群体文化的孤独一面,比如说鲁迅、竹林七贤。作者认为鲁迅是一种极度孤独的人,“他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所以,“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我认为孤独也是人生成熟的标志,更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尊重。或许有人渴望某种在人群中的存在感,但刷完存在感,他面临的可能是喧嚣过后更带缺陷的孤单,与审视自己的孤独是有所区别的。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对情欲孤独的压抑比较严重。这一点提及的人不多,自古至今,无人能勇敢打开性教育的天窗,也就是未能形成帮助青少年积极寻找情欲孤独转化的正确途径,所以黄色小说、武侠小说甚至黄色网站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出口,按作者所说这是情欲孤独的最低层次表现,仔细想想,现实确实如此。
传统文化也不推崇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未能达到儒家文化的要求,未为天地立心,也未为生民立命,不为往圣继绝学,也不为万世开太平。但这些伟大的思想不是小小年纪必须要感受的。
所以少有人能理解阮籍登高长啸、穷途而哭,“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阮籍会跑到山林里大叫,父母师长都不觉得阮籍在历史里是重要的人物。”(注: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奉老庄之学,主要成就为大力创作五言诗和玄学,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因为在他们眼里,“特立独行等于大逆不道”,他们善于或提倡伪装和表演。
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这个观点有待讨论,西方文化鼓励特立独行,但仍然会有传统的家庭群体文化浮在最上层,也只能在相对范围内可以提倡特立独行。
嵇康以违背社会礼俗之罪被处刑,所谓“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的罪状其实是判了一个特立独行者的死刑,所以他不肯留下《广陵散》曲谱,不是自私,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配听《广陵散》。
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嵇康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爱听古琴者应该知道《广陵散》的来源,此处不再备注,有兴趣者可以百度下)。
作者认为生命本质的孤独便是死亡,是无法克服的宿命。但是儒家文化在乐观、积极、奋进的同时,有一个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始终不敢正视死亡。也就是清明节前后疯狂刷屏的最缺乏的死亡教育。作者认为,儒家文化所谓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把一个很伟大的哲学变成了一个很荒谬的教条。
我很同意这个结论或观点。我们可以去悲悯或救助一个处于最危急状态下的生命,但自己也是一个完好的生命更值得首要珍惜和保护好。譬如颜回为了救回孔子的珍贵书籍,溺水而亡,这真的值得吗?“就好比,如果我背上没有‘精忠报国’这四个字,我是不是就不用去报国了?”
“孤独感会帮助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检视道德意识,当其时道德情操才会萌芽。就像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说他不孝,而看到他吐血的只有一个朋友,便把这件事写在《世说新语》。他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让道德情操变成一种表演。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这个观点一针见血,点中要害,如今善于伪装和表演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当然有些人连法律都可以触犯,道德只是一种精神约束,他们完全可以去表演和伪装。
最后,作者还是坚持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状态确实存在,但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