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引用颜渊问仁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里,引用《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其中《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相关内容
-
三顾茅庐300字作文
三顾茅庐300字作文,,《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我读《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有感。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
-
中国红色之旅读后感
中国红色之旅读后感,,读了《红色之旅》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股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一股对为国尽忠的英雄志士的敬意,在我心里油然而生。28岁,正是花儿正艳的时候,然而年近28岁的伍中文却宁死不屈,坚决不向敌人投降,为了维护新中国献出了生命。虽然烈士们倒下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印在了亿万民众的心中。卢沟桥的石狮是历史的见证,它记载着神州含恨受辱的辛酸往事。是啊,饱受外敌铁蹄践踏的中国人民怎能忘...
-
藉第令毋斩而戎死者固十六七翻译 藉的意
藉第令毋斩而戎死者固十六七翻译 藉的意思,,意思是:即使能够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而死掉的人,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是出自《史记》第48章。在这篇文章里面论述了当时陈胜起义的一些失败的原因,陈胜起义失败,最终的原因就是起义的领袖没有指挥全局的能力,而且在起义的过程中还存在用人不当的弊端,导致起义军内部就开始离心离德。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动态以及神态等方面的描写,...
-
说木叶4到6段
说木叶4到6段,,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
-
抗日观后感800字作文
抗日观后感800字作文,,早就在升国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中听说了杨靖宇爷爷的革命故事,暑假里很高兴妈妈带我到靖宇陵园参观,缅怀革命先辈。回眸中国的一些历史,杨爷爷的战斗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现在幸福的我们很难想象只吃树皮、棉花、草根能和敌人周旋五个日夜是怎样的毅力和坚韧。我和妈妈来到靖宇陵园,从山下经过一段幽静的林荫路,林中好安静,路上妈妈为我讲起了杨爷爷的故事。杨靖宇,1950年出生,原名马尚...
-
芣苢教案
芣苢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赋的写作手法。2.赏析诗歌使用动词的妙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中动词的使用妙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
-
丁香结比喻人的什么
丁香结比喻人的什么,,丁香结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是作者郁结不解的愁绪。丁香结也就是通常说的丁香花蕾,中国的紫丁香,每到春季生紫白色花蕾,含苞如荚,诗人谓之“丁香结”,一名“百结”。古代诗人每以此比喻个人愁怀的郁结不解;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
始得西山宴游记暗示手法
始得西山宴游记暗示手法,,作者主要是以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来突出西山形象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
-
秋天的怀念赏析
秋天的怀念赏析,,此文是一篇不到千字的散文,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表露出真情实感。作者把对母亲无边的怀念,浓缩到短短的篇幅里,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却又平静得像一泓秋水。母亲的病已到了垂危的地步,但是她忍着,是儿子的残疾与不幸压过了她自己的病痛与不幸。为了使儿子得到一点点欢乐与安慰,她愿意去做一切。可是,她要推着残疾的儿子去北海看菊花的心愿最终没来得及实现,昏迷前,留在世上的最后...
-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全文主写“陋室不陋”,前文作者以大量事实证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美观,来往客人高雅,主人兴趣高雅来说明。最后用孔子的话,一方面可以用名人的话来证实陋室不陋,一方面用名人的话更可以衬托以上三个作者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再次强调文章主题。《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
诗词五首导入
诗词五首导入,,一、多媒体导入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教...
-
梅岭三章生字词注音
梅岭三章生字词注音,, 梅岭三章 阎罗yán luó : 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
离骚经典佳句
离骚经典佳句,,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果)也是我内心所喜欢并认为好的,就算是为了它死上许多次,也不会有丝毫的后悔!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中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表现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表现其洁身自...
-
拿来主义每一段的概括
拿来主义每一段的概括,,1、《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2、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
-
小说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小说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正值寒假,忙里偷闲的我在书海中徘徊,又重新拾起一本散落在记忆深处的书——《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之中,既有着萧子升,毛泽东的真挚友情,也有王子鹏和阿秀超越封建的爱情;既有我们中国的青年敢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与情怀,也有封建政府统治下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恰同学少年,凡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恰同学少年》的主人公之一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句...
-
齐桓晋文之事文化常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化常识整理,,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1)事例: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3)设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说明齐宣王虽有仁心却说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来,只是不肯做。(4)设例:为长者折枝。说明齐宣王“功...
-
最后一课体裁
最后一课体裁,,最后一课》体裁是:小说。《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后一课》取材精炼,文字简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没有废话,没有闲文,这两...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作者是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作者是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者:周定舫周定舫,(1931-- ),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