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赋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使用动词的妙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中动词的使用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二,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明确赋的写作手法。
3.赏析诗歌使用动词的妙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三,读准字音以及理解意义。
芣苢(fǘ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有:采得。
掇(duo):拾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的取下。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四,合作探究
1.《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比喻。“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赋
2. 《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短促的四字句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文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3.《芣苢》作为《诗经》中的一篇,自然也能体现出《诗经》的语言特色, 《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4.这首诗简单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全诗韵律和谐,读完以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一共只更改了六个字,那请问同学们,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改动吗?并说出原因。
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照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只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五,讲授重难点8分钟
《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六,知识拓展6分钟
走入《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史称《诗经》。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为《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的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直接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热烈的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将硕鼠比喻成贪得无厌的剥削者。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以引出下文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阅读《无衣》,然后回答问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兴师:出兵。
③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④作:起。
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章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怎样体现诗意上的逐层递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2.“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七,小结:2分钟
《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八,板书设计:
起:人们出发去采摘芣苢。
芣苢:扬:采摘芣苢时的动作描写 。
劳动的热情和欢欣。
收:芣苢越采越多的情景。
九,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