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寓意及由来

过大年贴春联,这个传统习俗,实际上源自于我们古人的贴画鸡、挂桃符。

据东晋一个叫王嘉的方士,在《拾遗记》中记载,上古时候的唐尧时代,民间就已经在贴画鸡了。只不过这里所说的鸡,其实是一种外形长得像鸡的鸟,叫做重明鸟:

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

后来,人们就把这当作一种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据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这个习俗已经演变成: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也就是把刻着重明鸟的木板,贴在门上边,然后挂上苇草编成的绳索,旁边插上桃符。

另外,当时的古人还会:

造桃板,绘二神,贴户左右。

挑选桃木做两块板子,在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二尊神像,然后贴在门的左右两边。实际上这就是过年贴春联的雏形,只不过在当时,还没有人在桃符或桃木板上,写上一副对子而已。

当了唐朝的时候,类似于我们现在过年时,在门两边贴的春联,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在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就有12副春联,其中两副是: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到了宋朝的时候,春联就已经相当普遍了。只不过那时候,春联还不是写在红纸上,而是写在桃木板上,因此也叫做“春牌”,或者是“迎春牌”。

北宋吴自牧就在《梦粱录》中记载说:

十二月尽,谓之“除夜”,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

到了明朝初年,春联这个词就出现了,人们也开始在红纸上写对子,过年时贴在门框上。到了明朝中晚期,乃至清朝的时候,过年贴春联,已经成为迎新年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满人富察敦崇,更是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春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