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一句一译
1、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2、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3、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5、“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相关内容
-
过秦论一句一译
过秦论一句一译,,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翻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
-
高中过秦论一句一译
高中过秦论一句一译,,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在那时...
-
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一译
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一译,,《送东阳马生序》白话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
-
寡人之于国也试讲
寡人之于国也试讲,,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
-
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一译
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一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
-
出师表一句一译
出师表一句一译,,《出师表》白话译文: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
-
项脊轩志一句一译
项脊轩志一句一译,,项脊轩志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寡人之于国也345段
寡人之于国也345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指的是哪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指的是哪里,,黄河的景象还是比较壮阔的,黄河不仅源远流长,落差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描写黄河的时候,黄河就好像从天而降,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指的是哪里呢?“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天上来表明黄河发源于青海,那里的地势比平原地区地势高,所以处在平原位置的人们,看那黄河就好像从天而来一般,具体一...
-
曹刿论战一句一译
曹刿论战一句一译,,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说:“衣服和食...
-
河中石兽翻译一句一译
河中石兽翻译一句一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翻译: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翻译:于是划...
-
陈涉世家一句一译
陈涉世家一句一译,,《陈涉世家》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
-
发乎情止乎礼后面一句
发乎情止乎礼后面一句,,“发乎情,止乎礼”是在古代经常被人们传说的一句古言,那么“发乎情,止乎礼”后面的一个句子是什么呢?实际上,“发乎情,止乎礼”后面的一个句子是“发乎情,民之性也”,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当中,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为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间被礼节约束着。这两句话代表的是孔子的主张,谈情说爱是被允许的,但是不可以超越礼法的界限。此处的“止”的意思是停止,指的意思是在礼法允许的范围内就要...
-
答司马谏议书一句一译
答司马谏议书一句一译,,1、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
-
鸿门宴一句一译
鸿门宴一句一译,,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驻军10万,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
-
马说翻译一句一译
马说翻译一句一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
六国论重点翻译一句一译
六国论重点翻译一句一译,,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文章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