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2)新闻的特点

①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新闻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新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2、字词(包括两篇)

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

三、整体感知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自豪 喜悦 庄重 严肃)

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

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

(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

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双关。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 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问题4:品味精炼而意蕴丰厚的语言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五、自主总结:通过这篇新闻,谈谈你对这一件事的认识。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