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科唐孟郊

孟郊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他幼年丧父,由母亲独力抚养长大,直到41岁,才受到乡里推荐,获得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参加考试的人多,录取的人少,比我们现在的高考残酷多了。孟郊一共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41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信心满满,结果失败了,于是写下了一首《落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diāo è)失势病,鹪鹩(jiāo liáo )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雕鹗(diāo è):雕与鹗,猛禽,比喻才望超群者,这里是作者的自喻;鹪鹩(jiāo liáo ):一种小鸟,这里比喻无真才实学之人。)翻译一下就是:考试不利,心如刀绞啊!

但是好在孟郊没有放弃,坚持参加了第二次科举考试,结果,再次落榜,这一次,孟郊万念俱灰,接连写下了《再下第》“一夕九起嗟(jiē),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翻译一下就是:落榜了睡不着,夜里反反复复起来,以至于梦太短做梦都到不了家。两次考试失败,考中的进士正在琼林苑中折花相庆,自己却哭成个泪人儿)、《下第东南行》“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tí jué)鸣,瑶草不得春。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鶗鴂(tí jué):杜鹃鸟)等等等等一些列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失落、绝望……

直到46岁,孟郊才又鼓足勇气再次参加考试,本来并没有太大的信心,结果这一次居然意外的考中了。欢喜欲狂之余,孟郊写下了这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说,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看花,是新科进士放榜后参加的一场庆祝活动。按照规矩,新科进士都要齐聚皇家花园---曲江,届时会推选一位“探花郎”带领大家采花。这首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诗人将自己考中进士的那份“张狂”表现的酣畅淋漓。白居易27岁就考中了进士,写下“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白居易是骄傲的,因为他是当年最年轻的中举者,而孟郊此时已经46岁了,考中进士的喜悦让他忘记了自己年事已高,反而觉得自己就是英俊潇洒的“探花郎”,在众人的羡慕声中飞身上马,伴着露露春风策马扬鞭,这份得意忘形的快感,也只有经历了长期压抑之苦的孟郊才能体会的了啊!

后人批评孟郊说:进取得失,本来是寻常事,而孟郊胸怀不广,偶然落榜就说自己心如刀割,还掉下眼泪;等到考中,又得意猖狂,说一天能看遍长安花,怎么变得这样快呢?其实,孟郊的这种感受是不是和晚唐诗人罗隐的《自谴》非常像呢?“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如果单从诗的意思来看,不管是孟郊的《登科后》,还是罗隐的《自谴》,都有种“反面教材”的意思。但是,我们一直说的是,读懂诗人才懂诗,了解诗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能够将孟郊考中进士之前所遭受的磨难了解一下,这首《登科后》的感情估计就没有什么“张狂、得意”,甚至你也会为孟郊感到高兴!如果我们能够回到罗隐生活的时代,体会一下他所处的腐败的政治环境,也许就不会感觉这首《自谴》有那么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