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美学是什么》周宪读后感:真正将艺术引入到美学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催生了迥异于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美学上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关于艺术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偏重和强调。

重点在于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特点,也指出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中国美学,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尤其是魏晋哲学),有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释中国美学。但是这些观念中国艺术比西方当代艺术早意识到。所以,中国艺术不是落后,而是过早先进,结果没什么地方可以发挥,中国艺术家追崇西方艺术,却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实质上源头要追溯到自身。首先看第一章,解释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重点解释了康德的哲学体系,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任务和意义在于“技术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权,美学则担当了反思现代性和恢复感性的作用”。——往小说,当代艺术的任务便在于此,使人回复为具有人性的人。

第二章重点在于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特点,也指出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中国美学,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尤其是魏晋哲学),有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释中国美学。但是这些观念中国艺术比西方当代艺术早意识到。所以,中国艺术不是落后,而是过早先进,结果没什么地方可以发挥,中国艺术家追崇西方艺术,却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实质上源头要追溯到自身。另外我也注意到美学的阶级分野最后超越了地域分野——官方艺术、士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分野最后取代了南北艺术的分野。不是说南北艺术的分野最后被取代了,而是其分野模糊化了。

第三章则解释西方美学讨论的的两大问题——美的模仿原则和形式原则。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相辅而成,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格局。以及广为人所知的优美与崇高的说法——涉及到日神——酒神精神。这一点,西方美学具有比中国美学更为完整、严密的格局。

第四章笔锋一转,写到了美学最重大的突破——杜尚的质疑,真正将艺术引入到美学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催生了迥异于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美学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到,美学上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关于艺术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偏重和强调。模仿论关心作品反映世界的关系,修辞论关心作品如何打动读者,表现论集中在作品如何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客观论则只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等等。不同理论所构成的起承转合过程,就是美学思想的历史。”并简单解释了艺术的概念。

第五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模仿和再现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最大区别之处。

第六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解释了艺术的情感与表现。没有良好的心理学基础,难以理解。周先生这章写得深入浅出,赞。第七章很好理解,解释形式的涵义和功用。

如果说前面几章都是着眼在艺术品本身的话,那么第八章着眼在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分析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的问题,深入研究的话是一定要有心理学的基础,触类旁通才能有所成果。

第九章写得很好,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作了极其详细的阐述。目前关于欣赏着的美学的研究的确还只是一片空白。

第十章解释了艺术/美学的最主要的作用——诗意化生存。同时也对美学教育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观点和思路,弦外之意,在于不要只看那么多人学艺术就觉得整个国家的面貌可追古希腊、盛唐之风韵,而是籍着美学教育(不等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气度,深厚的美学修养的个体,以美学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而乏味的状态,从而构建诗意的生存。——目前的艺术设计院校学习,应该不仅仅是学习设计技能,而是培养一种大家风范。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了解美学的最好的入门书籍,读透这本书,你就算登堂入室了,接着你可以深入学习美学的历史,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学习哲学和心理学。这样,汤老师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家而非制图员的人就是你了。康德提出物自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以现象为基础,至于物自体那不是我们人类认知的范畴。不知道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是否在这个意义上认为世界从本质上就是虚无,人关于这个实际上一无所知,我们只是用我们的意识来虚构一个世界,犹如盲人摸象一般。麦克白讲,世界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