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哪段背诵

背诵部分:

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犹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

赏析:欧阳修的《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其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内心十分痛苦。《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