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力和耐性的艺术。
赏析:“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相关内容
-
回忆我的母亲9-13段每段概括
回忆我的母亲9-13段每段概括,,回忆我的母亲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4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 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二部分(第5~8段),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第三部分(第9~12段),写母亲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部分(第13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中心思想:作者叙述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叙...
-
像山那样思考观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观后感,,1、《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进行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强烈的感观震撼。接着就叙述松林、野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进而指出在这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深刻的、只有山能听懂的含义。形成...
-
我的叔叔于勒600字缩写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600字缩写作文,,父亲好像变得不安起来,时不时往后望几眼,情绪变得既激动又不安起来,我放眼望去,在船舱旁,是一位衣着讲究,文质彬彬的绅士,面向无边际的大海,难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于勒!父亲急忙转过头来,对母亲说:“你看船舱旁的贵族是不是于勒”,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个人,母亲借付牡蛎钱的机会,细细打量了一番,不错正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叔叔,还没到母亲开口,叔叔便已经认出母亲,便径直向母亲走来,...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300字作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300字作文,,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依然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易变,流逝的岁月中,不变的是母亲那一生都深情的牵挂。 ——题记人们常说,母爱最伟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确如此,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养育,给予我们力量!每晚回到家,总是看见家里的门正向我敞开着。心想,是爸爸还是妈妈呢?我怀着疑问到了客厅里,没有人,到了爸妈的屋中,还是没有人,心想,爸爸妈妈在哪里呢...
-
像山那样思考100字
像山那样思考100字,,《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进行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强烈的感观震撼。接着就叙述松林、野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进而指出在这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深刻的、只有山能听懂的含义。形成了...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文体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文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亲情类的文体。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力和耐性的艺术。作品简介: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力和耐性的艺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解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解析,,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力和耐性的艺术。作者简介:艾·弗罗姆(1900~1980),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概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概括,,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第1段,说明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当然,婴儿还不具备爱的能力。第2段,阐述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母爱的体验。母爱是无...
-
像山那样思考课文
像山那样思考课文,,《像山那样思考》课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应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本文叙述了一个狼的...
-
辛弃疾词两首必修四赏析
辛弃疾词两首必修四赏析,,辛弃疾的词意境开阔,表现手法多样,艺术形象突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超群。但是,稼轩词用典颇多。本书的注释、赏读对词中的典故尤其做了详尽介绍说明,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到词的含义和典故所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鉴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
-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字5个,写字8个。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更多……更多……更多……”造句。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情感目标: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体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体裁,,随笔,一种散文体裁。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第1段,说明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当然,婴儿还不具备爱的能力。第2段,阐述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自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撰写的《爱的艺术》。2、原文: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原文节选: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一、激趣,引入爱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二、速读;感受爱1.浏览...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入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入,,导入新课(播放图片:让爱你的人为你骄傲)父母之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情结,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就像我们上次聆听的演讲,如果你意识到老师的辛苦,也更能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为人子女,父母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了。怕惹他们操心怕让他们失望怕给他们丢脸,这些都很感性。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简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作者是艾·弗罗姆。艾·弗罗姆(1900~1980),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