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刘邦为什么能全身而退

《鸿门宴》能全身而退的原因:

1.项伯有情有义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在楚军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有一定的话语权,且深得项羽的敬重。因此,他的话能对项羽产生重要的影响。与项伯“约为婚姻”,取得他的信任,可以说是刘邦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宴会开始之前,项羽收到左司马曹无伤的消息说“沛公欲王关中”后大怒,扬言要打败刘邦的军队。在如此紧张的时刻,项伯登场了,他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将如此重要的情报偷偷告诉了刘邦的谋士张良。

得知此事后,刘邦对项伯敬重有加,又是“以兄事之”,又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还强调自己“日夜望将军至”,最终得到了项伯的许诺。

项伯坚守信义,“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还说“今人有功而击之,不义也”。在宴席上,范增唤来项庄,让他在表演舞剑的时候寻找机会杀掉刘邦。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项伯又出场了,他也拔剑起舞,用自己的身体为刘邦作掩护,使项庄错失了刺杀刘邦的机会。

可以说,项伯是《鸿门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体现了一个“义”字,都为刘邦带来了活命的机会。

2.项羽有仁义之心

出身于名门贵族,勇猛无敌,占据先天优势的项羽,如果真的想要践行自己“击破沛公军”的誓言,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他偏偏相信了刘邦的一番话。在他看来,此时杀掉一个比自己弱几倍且臣服于自己的人,实在是不义之举。

刘邦的谢罪陈词非常缜密。他先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项羽是站在同一边的,将姿态放得很低,阐明了自己与项羽的目标是一致的;接着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强调自己先入关完全是意外,弱化自己的能力;最后又说“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既有试探、打听之意,想知道到底是谁出卖了自己,又着重强调了自己被冤枉,不是将军你的过错,实在是因为有小人在挑拨离间,给了项羽台阶下。

听完这些话,项羽于心不忍,难以再对刘邦痛下杀手。对手顾形象、讲原则、有仁义之心,也是刘邦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3.樊哙讲义气

赴鸿门宴,刘邦所带的人中既有文臣,又有武将。其中,武将樊哙是帮助刘邦顺利逃回军营的关键人物。

樊哙的身份是参乘,其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刘邦的安全。在鸿门宴上,他不辱使命。当听说刘邦有危险时,他毫不迟疑,打算“与之同命”。“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强行闯入帐后,面對西楚霸王项羽,他没有流露出一丝胆怯,而是仗义执言:“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此等忠心、勇敢、讲义气的人正是项羽所欣赏的。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直率而又胸无城府的项羽所忠爱,让项羽也有了惺惺相惜之感。接着项羽又赐给他酒,樊哙此时瞅准机会醉酒抒怀,慷慨陈辞,说出了刘邦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他先述秦之暴虐“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接着夸刘邦之功为“先破秦入咸阳”;又说刘邦“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与刘邦之语如出一辙,此为刘邦表功,期待封侯之赏,成功浇灭了项羽心头的怒火。

总而言之,从“义”的角度来分析,以上三个要点是刘邦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善用人才的人,正如他所言“运筹帷幄,吾不如子房;镇国家,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知人善任、洞若观火,也是他能脱离险境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