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

燕太子丹和知道荆轲计谋的人都身着白衣头戴白帽,为荆轲送行。这一句构建了白衣白帽的场景,渲染悲情的气氛。白衣白帽来送行,是如送葬。宾客众多却无一言,无祝愿,无挽留,沉默是献给死亡的诗篇。

到了易水河边,祭过路神,就要上路。到了此处,宾客就不能再送了,分别在即。易水河畔,白衣宾客。送别多是在河边,河是一道分隔线,奈河是世间最大的分隔线,生人在这头,死者在那头。这里的易水就像奈河,而荆轲即将要踏上奈何桥。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