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内容概括50字
《红楼春趣》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大家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红楼春趣》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了放风筝的起因
第二部分(2-5):写众人放风筝的场景。
文中春趣的表现: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相关内容
-
刘姥姥进大观园观后感800字
刘姥姥进大观园观后感800字,,在红楼梦这本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正邪两赋的贾宝玉,举止娴雅薛宝钗,封贤德妃贾元春,还有孤僻冷漠的贾惜春。除了描写细致的人物还有纷纭复杂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这个故事说明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说明了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的家业萧条就搬出城住到乡下。到了年末,王狗儿...
-
安塞腰鼓7自然段仿写
安塞腰鼓7自然段仿写,,一下起来似瀑布倾泻,瞬间的,急速的!无数的雨帘垂直落下的雨群,如千万支被强弩连续怒射的利箭,穿梭在你的眼前,流星一般,是强力的雨点;激光一样,是愤怒的龙王;巨龙一样,是地上聚集的水流;涟漪一样,是溅落的水花;水晶一样,是残留在头发的泪珠。黄土高原上,生出一场多么波澜、多么壮丽、多么激进的演奏曲哇--------安塞雨景。本文叙写了安塞腰鼓的形式、历史、魅力和人们对腰鼓的喜爱...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50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50字,,读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应该像肖邦一样热爱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要内容:本文写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
青山不老分段意
青山不老分段意,,《青山不老》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中心思想:老人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
-
美丽的颜色内容概括50字
美丽的颜色内容概括50字,,《美丽的颜色》的主要内容: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在条件艰苦的棚屋工作,通过艰苦努力,两人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发现了镭的“美丽的颜色”。《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被选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美丽的颜色》的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6段),集中描绘简陋、恶劣的工作场所环境。第二部分(7—19段),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第三部分(20—26段...
-
愿望之树
愿望之树,,愿望之树淮南十三中初二(6)班段云飞传说,有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个树洞,树洞里住着一个爱睡觉的精灵。每当秋天时,第一片红色的叶子落下时,是精灵苏醒的时候网,拿着精灵最喜欢的弹珠到树洞前许愿,愿望就能实现。于是,我东奔西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找到了一棵带有树洞的苹果树。我早已准备好了弹珠,就等叶子落下了。秋天,树上叶子全变红了。我拿着弹珠在树下等。一天、两天、三天……“叶子落下来了...
-
一年级故事读后感大全100字
一年级故事读后感大全100字,,人们真的太幸运了,因为人们可以坐汽车、火车或飞机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也可以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去近处郊游,但是植物长大了,种子就掉落下来了。种子也很聪明,比如种子包在果实里,如果果实打开了,种子就掉下来了。我最喜欢西瓜的种子,因为西瓜很甜,并且一个西瓜里就有很多种子,但是西瓜里的糖分很多,所以我得少吃一点。其实种子有很多办法,风、小鸟、小虫子都是它们的旅行工具。种子多么...
-
装在套子里的人38段到40段
装在套子里的人38段到40段,,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分段: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将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 段) 。决定结婚→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当面交锋→婚事失败。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 段)...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12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12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段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3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8.9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8.9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段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3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
-
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什么众人发笑之前先发怔
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什么众人发笑之前先发怔,,“众人之所以先是一怔是因为没想到刘姥姥会在吃饭前说出这样的话,在贾府吃饭时是很有规矩的,那就是吃饭不许出声!“……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所以在大家都习惯缄默的时候刘姥姥的一席话,不得不让众人意外。因此一怔,等反应过来,才开始哈哈大笑!”刘姥姥进大观园内容:1.第一次进入:刘奶奶的女婿狗不着急让家里人不高兴,搬出了城市,住到...
-
读《飞鸟集》有感
读《飞鸟集》有感,,“让尘世的牵累消失吧,让广大的宇宙把他抱在臂间,让他在他无畏的心中,认识过这伟大的无名作者吧。”读完了《飞鸟集》的最后一句诗,心颤动了。不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不是虚幻飘渺的幻想意境,让人感到实事求是、富含哲理。《飞鸟集》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黄昏时,太阳落下如果使你流泪,然而,你就没有想过当傍晚璀璨的群星发光时,该是...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有3个自然段。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段概括是分成三段的,第一篇短文的第一部分(1-6段),由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议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第二部分(7-12段),介绍“板块”学说。第三部分(13-15段),再次点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而第二篇短文第一部分(1-5段),由恐龙的...
-
说木叶分段
说木叶分段,,1.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2.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3.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
-
我的老师魏巍原文
我的老师魏巍原文,,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饯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
-
屈原节选分段
屈原节选分段,,屈原这篇课文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四部分(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
说"木叶"分段
说"木叶"分段,,《说“木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 “木叶”形象为诗人钟爱关键在于“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第三部分(7段):“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说“木叶”》每段概括:1、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2、第二段,说明“...
-
说木叶提出问题
说木叶提出问题,,1.既然“木叶”的字面意思是“树叶”,但为何中国古典诗歌很少见用“树叶”?2.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3.诗人大量使用‘木叶’而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树叶’呢?4.本来用“落叶”更为明白,为什么作者要放弃“木叶”之“叶”而大胆地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落木”呢?分段: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4—6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