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蟋蟀的住宅表现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以及赞美了蟋蟀的勤奋耐心。
《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亨·法布尔(1823-1915)。该文章载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6课,该文章主要介绍了蟋蟀洞穴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等内容。
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相关内容
-
芦花鞋50字
芦花鞋50字,,《芦花鞋》主要写了青铜一家因为家境清苦,又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冬闲才会编织芦花鞋。青铜天天背着几十双芦花鞋去买,不怕冷,背后又有一股多么不可动摇的精神在支持他!在还剩下十双芦花鞋时,下了一尺厚的雪,北风呼啸,但青铜却准时起床了,他要去卖鞋,我好像听到了青铜、坚不可摧的声音:我们要过好日子!当芦花鞋卖完时,一个人失望而归,青铜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一个瞬间的反应,他...
-
芦花鞋日记100字
芦花鞋日记100字,,这个周末,老我们看了《芦花鞋篇文章》。我读了以后感深。青铜是一巴,身为孤儿的葵花和他成了好朋友。看到他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我的心情也跟着他们好了起来;看到他们因为没有钱而苦恼时,我的心情也跟着他们一样了…… 《芦花鞋》主要写了青铜一家因为家境清苦,又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冬闲才会编织芦花鞋。青铜天天背着几十双芦花鞋去买,不怕冷,背后又有一股多么不可动摇的精神在支持他...
-
我与地坛50字概括
我与地坛50字概括,,《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在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是给她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在母亲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
-
蟋蟀的住宅作者是谁
蟋蟀的住宅作者是谁,,《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是法布尔。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主要内容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7段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7段观点,,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恰恰...
-
青山不老的作者
青山不老的作者,,《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课文分段:第一段 (1): 描述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第二段 (2~5):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词,,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词:【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推究。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内容:全文先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而后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接着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作者指出中国学生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事实,并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最后作者呼吁年轻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应有真正的格物...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段落层次划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段落层次划分,,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00-800字作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00-800字作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3、“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
-
《爱的教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爱的教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爱的教育》是描写少年生活的特集写,小说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里科的小男孩整整9个月的四年级生活,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幸存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恩里科的日记,父母为他写的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爱的教育》以...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字,,1.全文先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而后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接着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作者指出中国学生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事实,并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最后作者呼吁年轻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
-
苟利益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谁的
苟利益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谁的名言,,苟利益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谁的名言?该句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该句的意思是只要是做对国家有利的事,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遭受到了灾祸而逃避。这句话现在被当做爱国的名言,用来教育人们要有高尚的爱国情操,要培养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该句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我们只是知道这两句比较有名的,他的全诗是...
-
囚绿记5-7段中能表达作者爱绿的感情语句
囚绿记5-7段中能表达作者爱绿的感情语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3)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
-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100字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100字,,1.当我仔细阅读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优美而又生动的现代诗之后,令我深有感悟。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在作者的笔下,把对延安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至尽,在这篇课文里充满了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也让我知道原来的日子有多么艰苦,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3.正因为有了革命先辈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军民团结,才有了今天这来...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00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00字,,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
-
昆明的雨内容概括50字
昆明的雨内容概括50字,,昆明的雨内容概括如下:1、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内容更丰富,更完整。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2、“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首尾呼应,且短小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3段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3段论证思路,,论证思路:首先要说明应有格物致知的思想来源,然后再通过其来源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要写出论证后对该文的想法。其范例为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文章解析: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3、“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